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福建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改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开幕式上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提议,倡导“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数字中国,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新的动力。
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数字技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数字中国”“怎样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课题。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要“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积极释放数据红利”。在国家治理层面,“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在网络生态方面,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生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和期望,标定了前进路径、擘画了清晰未来。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的谋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信息时代发展契机的敏锐把握,对数字化发展与应用的前瞻性布局。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数字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每个人可触摸的生动现实。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仅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能,也日益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数字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即数字经济包含三个要素:数据资源、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客观上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数据要素生产力,发挥数据资源价值,“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从而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人类的生产实践表明,单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而数字经济作为生产力发展新方向的指向标,通过依靠信息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加速融合、高效运转,促进要素配置高效公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成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行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提供了更高效、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将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稳固国民经济根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了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变革,促进各类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实现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巩固壮大了实体经济根基。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构建数字技术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提升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数字产业的蓬勃兴起提高了供给引领并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数字产业为我国产业链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分享经济、网络零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竞相涌现,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的持续扩大,带动服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升级,成为扩大内需、畅通产业循环的新引擎。我国线上经济同线下经济的深度交融,“互联网+流通”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实现了物流体系的数字化运作,供给体系得以提质增效,提升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保障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稳定性、连续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路径依循。因此,只有顺应数字技术变革生产方式的新趋势,才能成功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让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建设全民畅享的数字社会,带动生活方式提质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红利”加快释放。截止目前,中国网民规模接近十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并引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新趋势、不断满足人民美好数字生活需要的战略谋划。
公共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及时补齐民生短板、强化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线上线下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线下服务机构纳入互联网平台,催生出新型服务模式,促进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应用,提升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智慧图书馆、远程医疗等各类便民应用深度开发,平台经济全面提速,构成了数字社会的诸多元素,带动生活方式智能化,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成果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满足了全民共享数字社会的美好愿望。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宜居度的新探索。前沿数字技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市政公用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大提高,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与此同时,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也取得巨大成效。伴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村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亿元,电子商务走进农村,极大激发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活力,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不仅如此,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有助于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为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指明了方向。从智慧城市到数字农村,信息普惠大众的服务机制日益健全,数字中国的建设成果全方位丰富了人们的数字生活体验,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
提升政府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客观上要求相关治理体制变革、治理模式优化。数字化手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行政领域强化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保证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实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共享,推动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政府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进一步打破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信息障碍”“技术壁垒”,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集中和共享平台,打破层级、地域、系统、业务、行业等的阻隔,实现协同管理和服务。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保证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等多主体对公共服务供给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保障人们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做到“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逐步形成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格局。
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优化社会治理方式。利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府治理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大大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决策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字技术助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形成“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治理新模式,是运用大数据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完善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能够保证城市运行高效。
利用数字平台,及时推出应急举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格化+大数据”手段帮助政府精准掌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提高对各类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实现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全面、系统、科学地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促使防控工作更精准,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构建可持续的数字世界
伴随数字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状况日益凸显,如平台垄断、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加强重要领域数据安全、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转的任务尤为紧迫。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要坚持放管并重,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统一,强化关键领域数据安全保障工作,就需要积极推进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应用市场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全球治理体系。总之,建设文明安全的数字世界,需要不同国家合力推动,促进各国人民共享数字发展机遇、共享数字时代红利,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正面效应。
网络安全问题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并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互联网等数字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要求时刻加强对关键数据的安全保护,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首先,要高度重视涉及国家利益的数据保护,健全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建立关键信息产业的保护体系。强化数据安全评估和审查力度,健全信息安全的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的相关机制,切实提高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的能力,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其次,要加大对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后,要注重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保护,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等的数据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数字经济的管理和规范体制,形成适应并支持数字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数字经济的管理规范,完善分类统一的交易制度、技术标准、数据规则,清理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支持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加快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培育数字中国的国际竞争新优势。让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修复、优化良好数字生态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加快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数字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互联网的发展既让整个国际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又在客观上拉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完善、秩序不合理等现象不断凸显,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也难以反映出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数字生态亟待改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应该看到,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变革互联网治理体系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已成广泛共识。国际网络空间体系应当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原则,保证各国政府、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公民个人等各主体共同参与,带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开放交流。积极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网络治理,更好发挥各类数字组织团体的作用,搭建更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培育数字合作增长点,实现数字时代的互利共赢。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让更多国家共同搭乘数字化发展快车,使各国人民共享数字世界繁荣成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