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地位。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化理解二者相结合的时代要求、融通要义和遵循原则,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新的努力。

1.从时代要求出发,把握“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始终面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对此,我们党的态度十分明确。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立足于“承继珍贵遗产”“通过民族形式实现”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追求,我们党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二者结合向前发展。

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明精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为“民族基因”“文化血脉”“精神标识”,用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方法,用以启迪思维、拓宽视域并增强精神力量,分析解决当代中国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系统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其应有的时代内涵和现实功能,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进一步提升到新的水平,进入到新的发展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热切呼唤,成为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促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量的客观要求。而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传承弘扬,充分彰显其功能、价值与力量,最为需要和至为关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使之坚守正确立场与抱持正确价值取向。二是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职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顺利开启并仍将继续努力推进的历史性伟业。站在由数千年文明历史构成、由丰厚传统文化奠基的中华大地上,要担负起这样的庄严使命并作出历史性贡献,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必须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滋养、认识启迪与精神补给。三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从融通要义入手,把握“相结合”的根本任务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务必要搞清楚结合什么、在哪些方面结合、在何种程度上进行结合,要致力于二者的相融相通,准确把握互为融通之要义。所谓互为融通,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方面看,主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理念补充和原典支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看,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方法指导和主题引领。内容上的联结、方法上的契合与价值上的会通,是互为融通的本意所在,是互为融通的路径所向,也是“相结合”的主要内涵和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积累了一系列认识成果。毛泽东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将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证与考据方法进行创造转化,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用以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汲取中国古代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把《礼记·礼运》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行创新发展,应用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设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江泽民同志重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同志借鉴传统文化“和谐”理念和“和合文化”精神,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为融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他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倡导弘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用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孔子“政者,正也”等,论证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理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用语,用于问题说明和路径指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中,以唯物辩证法去激活传统文化内在活力,彰显其独有气韵与时代风采。

立足于当下,着眼于发展,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的内涵,拓展二者内容联结、方法契合与价值会通的路径,我们必须在已有成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者联通起来进行比照鉴识,确认共通之处,找到差异所在,明晰互补空间,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进结合实践向纵深发展。其一,确认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对象和着力方向上,共同瞩目于人类社会及其要素关联、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都推崇思想理念的经世致用与务实品格。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强调,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类美好生活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智慧等,都在认知观点上具有相通性、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其二,找到差异所在。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宏大叙事、格局纵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偏于群体秩序与人为修行,带有伦理道德、心性养成风格。设若视马克思主义为大开大合“时势之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探微究里“人为之学”。这种差异鉴别即便不够严谨与周延,却也给予我们一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二者互为融通、继续走深走实的可能区域。其三,明晰互补空间。由共通之处、差异所在,已见互补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以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和谐观、伦理观、诚信观及人文观念、道德精神、民族气节等方面的阐述,都有着互为借鉴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理念,互补空间宽阔,定能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领域实现创新发展,在不断吸纳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的过程中,走向丰富完备并臻于至善。

3.从遵循原则着眼,把握“相结合”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目的在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深厚历史积淀与当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智慧融会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中。这样的结合意愿与目标追求,既充满美好期待又需要费尽心血。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原则,抓住根本要领,把握结合路径,制定可行措施。

一要按照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进行深度挖掘阐发,对中华历史文脉内容进行科学提炼概括。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博古通今、远观未来,必须立足中国、联通世界,必须赋予崭新思想内容、开辟新的思想境界。作为重要思想源泉和理念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也必须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们要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自觉礼敬民族历史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传承其精髓要义,弘扬其时代价值。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世界影响,必定使涵纳着这一文化精粹和历史气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最亮丽的思想旗帜,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华和精神标识。

二要按照“相结合”的时代任务和现实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我们传承弘扬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优秀内容和落后成分、精华部分与糟粕因素,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存在着的,甚至是互为渗透、融合交叉在一起的。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片面化的方法予以机械切割,不能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态度予以对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历史流变、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加以鉴别区分并改造制作。如对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髓归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内容,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通起来,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和科学内容的客观说明与正确揭示。

三要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推进深度结合。要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历史主动,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当下功能,把承继精神与改造形式有机统一,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统一,把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统一,做到弘扬传统而非食古不化,谨防唯传统至尊而作茧自缚。要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基本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潮之中,自觉汇聚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进程之中。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从远古走进现代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会通联结,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创新过程中,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取得更为充足的“民族形式”并“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携手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迈出“相结合”的坚实步伐,走向互为融通的美好未来。

(作者:商志晓,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商志晓   “两个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