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华初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演进历程孕育出枝繁叶茂、丰富多彩的诸多精神形态,它们虽然在具体内涵、话语表达上各有侧重,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方法等方面却有共同的特质。其中最重要、最鲜明的是:作为党性原则,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作为我们党优良的精神传统,它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路线,这是百年精神谱系的血脉底色;它面向时代的丰富实践,这是百年精神谱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本源。
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大庆精神到抗疫精神,党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其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若没有这个信念,很难设想革命年代那些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也很难想象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壮举。无论是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或者是史无前例的改革探索,正是这种信念使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政党也是如此,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树立其理想的旗帜,敢于担当、百折不挠,才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华大地。
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举。它是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意识形态。西柏坡精神就是在党已经取得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信念意志和优良作风的一次检阅,“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升华。无论是在革命低迷时期保持革命浪漫主义的长征精神,还是革命走向胜利之际警戒全党保持清醒头脑、进京赶考的西柏坡精神,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也是党精神谱系的先进内核,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式。
实事求是的实践品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而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党在百年历程中用经验与教训凝结的思想结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精神谱系。面向时代的实践,是百年精神谱系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旺盛动力,而与党的理想信念相关联的,则是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最为独特之处就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践。各种精神形态的诞生都离不开现实的国情,因此这些精神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一盘散沙中凝聚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平地起高楼。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情况与使命。红船精神开创党的政治信仰与奋斗目标;井冈山精神回答革命道路走向何方之问,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延安精神展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呈现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行大生产运动的画面;西柏坡精神转向全国革命胜利在望“进京赶考”的新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倡导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永攀高峰的勇气;雷锋精神体现助人为乐、甘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颗螺丝钉的奉献精神;焦裕禄精神彰显“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情怀。改革开放精神既有敢闯敢干的小岗村精神、特区精神,也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这是人民至上、万众一心思想的现实体现),还有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丝路精神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今世界的坚守。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每一个具体形态都因时因地回应时代诉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革命年代有革命年代的斗争实践,建设年代有建设年代的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实践。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制度建设的改革思想,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党进行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创造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从大数据的运用到及时完善落实防控的具体措施,无不体现党一直以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群众路线的人民性。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阐释了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结着党的核心价值。它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我们党精神谱系的价值指向与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自我牺牲是共产党人的价值体现,就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精神谱系本身的构建历程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回首百年历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几十名党员发展到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正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形成持久战,最终取得胜利。为了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积极争取开明绅士与民族资产阶级等各种社会力量,瓦解顽固派的攻势。当然,与最底层的工人与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的“鱼与水”的关系更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游击战离不开人民群众,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仅淮海战役就有数百万老百姓推车送粮运输补给。铁人精神是建设年代我国工人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工人的埋头苦干成就了天堑变通途、荒漠变绿洲的伟大实践,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浇筑了农民工的汗水。就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我国的抗疫实践再次书写了党与人民休戚与共、共度时艰的关系,党的方针政策以人民至上为宗旨,人民以党的指挥为方向,院士与白衣战士的“逆行”展现出万众一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其群众路线是融贯一致的。这是党能够领导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这个独特品质是中国崛起的奥秘所在。人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党的精神谱系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与道德品质,就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是在历史长河中铸就和锤炼出来的。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精神谱系的特质又促进了历史进程,它们相互塑造、共同建构,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统一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与观念,统一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党始终关注精神的力量,毛泽东同志一生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鼓舞斗志,越是在面临伟大斗争的历史关头,越是注重通过对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宣传来教育全党全国人民。邓小平同志把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优良革命传统,培育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并把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作为合格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弘扬,提出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红色足迹”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全党全社会以史为鉴,高举红色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概括、提炼出新时代精神谱系的新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