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摘 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步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当前,对标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仍存在差距,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在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规律与趋势,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自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经过7年多的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第二步走”目标,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不断清晰明确、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城镇化等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产业一体化趋势日渐清晰,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正在形成,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改善,教育、医疗与卫生等公共资源逐步共建共享,技术合作与产业项目对接带动了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蓝图已经绘就,进入实施阶段,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下更大力气推进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不仅要积极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大国关系与贸易失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断崖式下降等外部环境的多重问题,也将面对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建全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等内在的发展需求。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应更注重内外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谋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为此特提出以下六点思考。

聚力高质量功能,打造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进延链聚带、特色集群、产城融合,促进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打造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架构。

延链聚带,夯实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发展基础。以规划、项目、企业、载体、政策五个方面为重点,在工信部“1555N”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三地联合引导资源、要素和项目“入链”“进群”“成带”,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和平台建设专业化,加快打造多条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链,着力推动建设京津走廊、京广线、京九线、沿渤海西岸产业带协同发展。

特色集群,发挥增强带动效应。抢抓“两新一重”建设为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完善以“2+4+46+N”为代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探索共建一批新型研究院、产业园区和“飞地经济”,拓展“点—链—线—集群—园区—网络”的产业合作格局,促进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北京在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产城融合,创新城市服务效能。推动“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智慧”提升,沿“一环四横四纵”等交通干线共建多个“微中心”,通过“产业+科创”强化城市内生动力,加快“生产+生活”促进职住均衡,实施“枢纽+门户”扩大双向开放,努力打造若干个京津冀重要战略黄金节点。

聚焦高水平要素,优化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应促进要素共建共享、做实支撑平台、建设创新共同体,协力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强化京津冀创新要素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能力。以联盟为纽带促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同协作。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协作网络和驻外科技外交官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专家资源和技术信息共享。

全力做实创新重要支撑平台。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雄安新区、通武廊、静沧廊等作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重点推动中关村在津冀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高质量自建共建一批众创空间,共管共享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协同创新园区。谋划增设京津雄创新特区,推动三地逐步实现协同创新常态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创新产业适配化及区域创新效能最优化,以此开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建设多种类型的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按照前沿技术创新链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微创新生态的细分技术领域创新共同体。着力发展一批平台科技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型的创新共同体。鼓励建立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开放的产业创新共同体。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街区、产业园区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多主体全要素集聚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聚势高标准设施,构筑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加速打造“一张图”的基础上,坚持外联一体、内聚成核的原则,推进城区强点、辖区结网、域外畅通,形成城区内综合交通枢纽、辖区内“城市轨道+城市公交”与辖区外“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干线铁路”等四层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城区强点,加强高铁站点与城市公交系统衔接,探索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在京津冀16+16+11个城市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集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功能为一体,推动城市地标、枢纽站点的“TOD+商业消费”“TOD+商务服务”“TOD+创意孵化”等发展。

辖区结网,优化辖区内部交通网络,全面带动城市交通快速化发展。全面启动辖区内部交通多维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实施邻里生活圈、社区生活圈、街镇生活圈、城乡片区生活圈四个层级,着力打造京津保廊(雄)、津沧唐秦、石衡邯邢等,以轨道为主的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域外连接,共建京津冀交通网络,促进辖区对外交通高速化发展。各市区以融入京津冀“半小时”通勤圈为导向,以拓展空间、联通四方为思路,着力提升进出辖区通道体系内外联通畅通能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积极共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助力打造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

聚合高能级结构,促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以城市群建设破解京津冀内外差距扩大的趋势,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组团式、都市圈、绵延带的京津冀区域空间“骨架”。

完善都市区的组团结构。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等理念,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形成“中心主城区—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组团结构,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

补齐都市圈短板。抓紧建设北京、津沧唐圈、雄—保—廊、石邢邯等都市圈,补齐城市群建设短板,在城市功能、城际距离、城际通道、城市规模等方面做足文章,形成疏密有秩、多中心网络化、功能互补和层级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

推进都市连绵带建设。沿京津主轴和京雄保一线,以中关村、通州、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为载体,按照“主城—新城”“主城—卫星城”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区、环中心城区、远城区协调发展,打造京津冀都市连绵带,实现从双城记发展到多城记,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功能分工、空间分散、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加速推进京津雄同城化进程。此外,及早谋划海空两港航运的对接,联通京津冀三地的自贸区及津冀港口群,构建北方自由贸易港,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内涵。

聚心高品质治理,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坚持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施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发展。

联防联控,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空间保护。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永定河流域,协同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升京津冀三地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协同指挥与处置的能力,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样板。

共建共享,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制度,协调处理区域生态建设等相关问题。继续推进永定河、滦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实施京津冀整体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全力打造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构建健康资源—健康生态产品—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

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将生态引领贯穿于新城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运营的全过程,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加强公园、游园、道路绿化、生态隔离带和绿道绿廊建设,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数,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聚智高效能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互惠共享

遵循“便捷高效—同城普惠—优质共享”的时序和步骤,推动京津市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内延伸,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服务建设高地。

便捷高效,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深化落实京津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探索完善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制定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

同城普惠,推动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教育联盟及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健全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

优质共享,打造京津冀高品质公共服务。推动京津冀区域养老标准一体化工作,加快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异地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河北与京津通过开展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京津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优质发展。

【本文作者为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责编:程静静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