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和价值归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把人的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核心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关问题,他特别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个重要命题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分关键。
深刻把握“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涵括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交往方式各方面的巨大转换。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大体说来,现代化发源于16世纪的欧洲,历经18世纪工业革命后向全世界扩展。
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活动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核心和根本标志。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社会现代化大致包括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主要内容,又是根本动力。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中先进的、革命性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物质财富、推进物质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也是创造精神财富、提升文化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力量,更是推动制度变革、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决定力量。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这意味着,人的现代化水平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目的。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且是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真正成为他人的手段。他还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的阶段,必然要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和目的,要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条件和基础。其中,现代化建设的方式、步骤、目标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判断标准,不能与这一价值标准背道而驰。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的发展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产状况、社会现代化水平是一致的,在社会现代化整体发展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环节,是最活跃的因素、最重要的制约,是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评价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可以从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等维度来进行,但这些都是表象,最深层次的评价维度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奋进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建设发生方向性转变。18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世界现代化进程正式开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一个世纪后,开始探索现代化。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现代化才有了方向性的转变,才有了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社会条件。自此,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主体力量和价值归属是人民群众的中国现代化架构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稳固的社会主义政权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于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就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致力于建设工业化强国,经过艰苦奋斗,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三步走”战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真正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了富起来的新道路。但这时我们的工业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凸显,甚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为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步伐,党中央对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变革,目的是通过制度改革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即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外,他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了 “三步走”战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到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在明确的战略目标激励下,我们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的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自主权,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的科学安排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们党根据现代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将“三步走”战略构想进一步细化,做出了“两个阶段”的科学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制度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有了更清晰的设计。
进行现代化建设,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以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社会现代化
人类社会越发展,人的作用越突出、越关键。当前,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必须把人的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核心环节。
第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大程度激发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人的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们为了生活,就要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就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意味着,人的需要是标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突出特性和根本标志,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在新征程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就要将满足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因素、关键环节和价值目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提高人民和社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第二,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每个人的现代化水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注重维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集团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共同富裕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那时,全体人民生活水平都能提高,日常生活消费能力不再成为消费需要的障碍,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差距也不再构成彼此交流的鸿沟,人们之间的不平等感、不公平感会逐渐消失,每个人的现代化水平会大幅提升。
第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人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现实境遇下人的发展的历史性阶段,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设定,它贯穿人的发展全过程,是指向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衡量标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阶段,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推动实现社会现代化。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LLZD05)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