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

摘 要:新时代的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关系到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因此,要在深刻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全面性特征基础上,通过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来推进新时代的全面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 全面现代化建设 深化改革 对外开放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起源于近代西方,是一场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多领域的全方位革命,包含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和都市化等许多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涉及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建设,牵涉到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协调发展,其建设成效关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关系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要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全面性特征

在世界现代化史上,不少国家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往往因为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协调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陷入长期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最终成为发展失败的国家。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或生态环境保护的失衡现象,最后带来了发展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正因为如此,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从最早仅从物质文明建设角度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到后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直至近些年来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中国现代化涵括的领域越来越广,是多个领域齐头并进的全面现代化,而不只是强调经济建设或政治建设的单向度现代化。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图景,其中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多属于基础层面的建设。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国强和民富,即整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社会生产力,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幅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在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进入到创新型国家前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大量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56个民族的灿烂多彩文化和14亿人的集体智慧,同时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来提升中国的文明水平、软实力影响和全体国民的精神素质,使中华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和文明复兴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步要求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创新要求,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要得到实质性的推进,还需要通过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来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和健全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种体制机制和运行规范,让人民广泛享有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推进法律规范体系和法治实施、监督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良好格局。社会建设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特征的和谐美好社会,让人民群众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福祉和尊严。

推进深化改革,创造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良好国内环境

要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为之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据此,首先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和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可见的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仍然是工作重心。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从2010年起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的人均GDP还不高,大多数人还不富裕。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产效率、产业结构、金融发达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竞争力、科学教育、居民生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所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充分发挥中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具体来说,政府在充分发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各级政府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市场和企业带来的动荡和不稳定预期,以激发市场的活力和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此外,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其他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国企、民企和外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效率。在我国劳动力人口高峰已过的大背景下,创新驱动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鼓励以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思想创新等创新因素的作用;要破除阻碍和束缚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广大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大胆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加快解决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投资绿色能源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措施,来推进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更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调动各权力主体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内在地要求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和人的自由平等,要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而现实是,我们在民主法治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少欠账,对人民群众的各项法定权利的保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缺乏尊重人民群众权利的法治意识,加之其权力的行使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所以常常在工作中出现各种侵犯百姓权利的违法行为,导致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安全感下降。因此,要通过改革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如言论自由、批评监督和财产保护等落到实处。此外,要进一步理顺各级人大、政协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中央和地方等各个权力主体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地方进行高质量发展试点和政治改革试点的积极性。

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

推进我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独立发展方针,决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国或世界市场上,决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模式。中国是一个大国,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市场基础,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国情民情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坚持以我为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封闭自守的回头路,并不意味着要只坚持中国性和传统性而排斥西方性和现代性。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世界市场和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都需要学习借鉴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都需要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近代以来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以今天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技创新为例,决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异想天开或低水平重复的假创新,而应该在虚心学习和了解先进国家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开创性的真创新。毕竟,当前我们的科技原创能力还很薄弱,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也不完善。

为此,在西方一些国家逆全球化、反对自由贸易和脱钩中国的严峻挑战背景下,我们更要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开放兼容和合作共赢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本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腾飞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与其他国家相比,当今中国拥有更多扩大对外开放的优势,如全球人口最多的统一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和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等等。只要我们善用这些优势,继续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的高质量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降低关税水平和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那么具有逐利本性的跨国资本就会纷至沓来,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

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还有利于为全面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凡是中外关系良好之时也是对外经贸关系密切之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动走向世界,同美、欧、日等各方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其结果是既带来了中国的大发展,也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毋庸讳言,今天中国的对外关系遇到了不少新的困难,特别是美国通过国际结盟与中国形成了对峙抗衡的态势,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外交困扰甚至安全威胁。对此,我们一定要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观,不能被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和“义和团式”爱国主义所绑架,而应该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积极扩大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继续利用好经贸关系这个维护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再辅之以外交上的韬光养晦、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方针政策,那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

加强社会建设,创造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美好社会,而这个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建设一途。就今天的中国来说,因各种原因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并连带产生了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创造全面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社会稳定环境。

具体来说,我们要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做到合理的分配。在一个时期里,我们的GDP高速增长,但大多数民众的收入却增长缓慢,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据此,必须要借助收入再分配这一有利于共享发展成果的包容性手段,来促进橄榄型合理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如可以将大约1亿农村脱贫人口逐渐纳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中,将进城的农民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庞大的老年人队伍的生活水平,等等。同时,促进和扩大社会性流动也可以畅通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渠道,如改革开放后的横向社会性流动,曾经使大量农民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城市和沿海地区,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在一个时期里缩小了社会的三大差别。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劳动力人口流动放慢的今天,应该采取切实的手段促进向上的纵向社会性流动,如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促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为更多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提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上升通道。

此外,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整体上已经不再是一个贫穷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福利国家的任务也应提上日程。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经验,中国实际已经步入了福利国家建设阶段。福利国家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并实现均等化的国家,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和缩小社会差别,其基本理念与我们社会建设的七有目标,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完全一致的。而目前看来,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存在着覆盖面不广、水平不高和等级化明显等问题,大多数人面临着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利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稳定,也有助于建设高水平的福利国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特征,并通过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来推进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胡鞍钢等:《2050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责编: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