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密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不断推动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遵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犀利批判,科学揭示了横亘古今的贫困顽疾的总根源,同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科学方案。

自古以来,众多思想家试图探讨人类贫困的根源,以求能为人类普遍过上殷实富足、幸福美好的生活指点迷津,但都因未能看到贫困问题的实质而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局,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洞察到,绝对贫困问题实质上属于制度问题,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及其相应的剥削性生产关系,而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推动发展的。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绝对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可以说,私有制以及与此相关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作为人类贫困的制度性根源,正是人类生产有所发展但又不够充分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所揭示的,尽管“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催生的赤贫现象和贫富差距,同样也比之前的任何时代都要触目惊心。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攫取价值增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致使“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可见,资本主义私有制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绝对贫困,甚至可以说,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实质,绝对贫困是其必然产物。

因此,要消除绝对贫困,就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并消灭其所代表的私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带领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践证明,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完全正确的。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根本保障。

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走出了一条消除绝对贫困的正确道路。实践上,党领导人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变化,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消除导致贫困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既为减贫实践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也为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聚力攻坚克难,形成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人在消除贫困上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具体措施相统一,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出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攻坚战告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结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一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以人民之心为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摆脱贫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长期艰苦奋斗。早在1919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一个政党,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到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减贫脱贫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以滴水穿石的韧性干劲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精辟概括,既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也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力量源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将心血和汗水洒遍了千山万水间、千家万户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作者:林进平、曲轩,分别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