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加速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然而,当前教育扶贫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先进的精准扶贫观念,从根本上探索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蓬勃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全面切实地实施教育扶贫工作,推动教育扶贫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教育扶贫 脱贫攻坚
基础工程 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贫困对于全球各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贫困问题不但会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脱贫的道路上,我国制定并实行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如救济扶贫、开发扶贫、教育扶贫等。其中,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我国在实施教育扶贫的同时对其不断地优化,务求达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在教育扶贫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地区的教育扶贫效果还有待提升。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项基础工程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普及度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增强贫困群体的社会竞争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思想上的贫困。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致富,要靠拼搏才能去争取美好的生活。二是知识上的贫困。由于个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拥有的科学知识和就业技能都相对贫乏,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三是环境上的贫困。个人所处地域的基础设施配备相对落后,制约了个人的全方位发展。如果单纯通过传统的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而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转变,就有可能会再次陷入贫困。对于贫困地区而言,通过发展教育,促使人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以教育扶贫驱动社会发展,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脱贫。
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促使义务教育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让义务教育更好惠及广大农村地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于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从那时开始,我国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推动脱贫攻坚进程。2013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广大基层干部的拼搏下,教育扶贫获得了良好效果。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正在乘势而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扶贫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扶贫的帮扶对象不明确。目前,扶贫工作的相关人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教育扶贫的帮扶对象缺乏清晰明确的标准,造成教育扶贫政策无法获得全方位的有效实施。其成因主要有:第一,教育扶贫地区的信息数据与教育扶贫帮扶对象的信息数据尚不清晰完善,造成教育扶贫人员难以将相关信息数据与教育扶贫工作进行科学高效的结合,使得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难度加大。
第二,教育扶贫资料档案有待完善。在教育扶贫帮扶对象方面,其审核制度体系存在漏洞与不足,存在一些已经脱离贫困的家庭依然能够获得教育扶贫政策帮助的情况。同时,在教育扶贫信息统筹以及收集汇总等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未能对教育扶贫帮扶对象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导致教育扶贫资源的浪费。
第三,不同地区的教育扶贫形式以及教育扶贫对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教育扶贫帮扶对象实施分类之后,一些地方并未被划分到教育扶贫区域范围之内,造成部分真正需要获得教育扶贫帮助的人却无法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与此同时,教育扶贫也存在一定的资源滥用和浪费现象,教育扶贫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政府帮扶政策未能全面触达贫困家庭。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但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少数家庭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况当中,其收入要远低于我国最低收入标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仅是维持家庭的日常基本开支已经非常不容易,长期支持子女的教育发展更是困难。尽管我国近年来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扶措施,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上的优惠,不过这些帮扶政策尚未能够全面地触达贫困家庭,仍然有部分贫困家庭难以为子女教育提供长期稳定的物质保障。
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发展程度都相对落后,其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我国县级以下地区,符合办学条件的地方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学条件、卫生条件都相对较差。部分学校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购置多媒体教学相关设备,使得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教育设施设备缺少问题更为突出,加之部分偏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学生信息获取和开展远程教学便更加困难。这些不足影响了学生接受多元化的全面教育,阻碍教育扶贫的的实施和发展。
教学人才资源缺乏。贫困地区大多位于交通落后,道路进出不便的偏远地区,生活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育工作者平均工资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上述情况,让贫困地区难以吸引到优秀教学人才的加入,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就业和从事教育教学相关职业,特别是在大城市上大学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因此,贫困地区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人才和新鲜血液,师资队伍老化问题明显,单纯依靠当地原有的教师队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持续稳步提高。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贫困家庭增收与教育减负双管齐下。在增收方面,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通过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解决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帮助贫困家庭提高创造收入的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活动,促进贫困群体提升就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促使其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从而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此外,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着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减负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媒体宣传方式相结合,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或宣讲,为贫困地区家庭和学生详细讲解教育帮扶政策的具体内容,让更多贫困家庭支持孩子上学,让更多学生能获得应有的教育。
树立科学先进的精准扶贫观念。新时代的教育扶贫和过去传统的教育扶贫是有一定差异的。传统的教育扶贫注重升学率等显性的教学成果,而新时代的教育扶贫更重视对部分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试图从根子上提升教育质量。倘若教育扶贫只注重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成效,忽视人民群众对于增强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则难以让贫困地区发展具备持续性动力。所以,需要树立科学先进的精准扶贫观念,从根本上探索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蓬勃发展的因素,全面均衡地实施教育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应该结合地区现实情况,充分考虑当地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教学对象等因素,综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政策,全面深入了解教育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现实短板,制定并实施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方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只有树立科学先进的精准扶贫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提高教育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相关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持续地对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和提升。因此,需要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特别应注重学校教学楼的建设,这是贫困地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并拥有更丰富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逐步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有计划地增设多媒体设备,并通过网络授课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教育人才资源不足问题也是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主动到贫困地区教学,要针对教育工作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通过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扶贫当中。对于现有在职教师,则是提供持续性补贴政策,防止人才流失。同时,还应当在贫困地区培养和打造本地教师队伍,实现外来教师人才与本地教师人才双结合的师资培养。作为本地教师,他们相比外来教师更加清楚本地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可能长期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如果单单只是依靠外来教师的输入,难以支撑当地教育扶贫的长远发展。因此,可针对贫困地区的本地教师,利用互联网或远程技术定期与外地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培训,并针对本地教师的具体需求和工作特点,制定和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当地教师不断学习进步,促使教师能够持续地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作者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真真:《精准扶贫中教育扶贫问题研究》,《法治与社会》,2020年第9期。
②马健云、陈恩伦:《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困境与治理路径》,《教育与经济》,2019年第6期。
③马巍:《我国教育扶贫的政策沿革、问题及其应对》,《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