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四个保障

核心提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关键词】百年党史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系统总结百年奋斗成就,深刻阐明百年发展规律,科学展望未来百年的宏伟蓝图,着力强调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概念,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什么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和文化保障四个方面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新概念,是在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概念。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新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在2021年1月11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和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前者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后者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归纳和升华。从形成基础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古代中华文明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古代中国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物质文明,而且也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对世界各种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文明的发展方式不同,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创新精神,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当代中华新文明;从基本性质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差异很大。它是“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文明,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明,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文明。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百年历史与现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百年来创造伟大成就的政治保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保障。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几经探索,封建主义旧路走不通,资本主义之路也行不通,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主体,没有带领中国人民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它确立为党的根本的政治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丰富经验,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百年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领导力;她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政党,不仅具有解决国内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化解世界矛盾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能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思想保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百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保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保障。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21年党的一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现代化建设,并把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2016年12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百年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综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上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建立在上述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延续中国传统国家制度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制度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深得人民拥护的‘新版’。”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伟大创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历史脉络、文化传统和民族性的创新性制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中汲取营养、挖掘时代价值,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使其具有强大生命力。

百年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

百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为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保障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不开。中华民族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不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大多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继承了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分不开。毛泽东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便说:“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28年间,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弘扬“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光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发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这些优秀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撑,就无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崭新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提出在繁荣文艺、发展学术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形成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文化保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之路。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再次强调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全面提升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建设先进文化上升至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一时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文化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十分重视继承优秀传统,他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专门论述“文化自信”问题。2017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增加了“文化自信”理念。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成为指导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复兴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增强各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政治、思想、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重要保障,是一百年来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保障。过去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计划。未来迈向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识变求变应变,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强化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一定能够战胜各种挑战,一定能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好、完善好、发展好,使之不仅成为中国民族探索和发展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也成为许多国家可资借鉴和选择的光明大道。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专项基金“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编号:20VMZ001)研究成果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9XYZD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8日。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⑥穆兆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23日。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⑧毛泽东:《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编/谷漩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