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孵化开发了广西、内蒙古、新疆等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项目,设计了全球首套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了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能建”)制定践行“双碳”战略目标行动方案,擘画企业改革发展新蓝图,当前正在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9月16日,由中国能建广东院勘察设计、广东火电承建的国内首个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场——华电阳江青洲三5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海上升压站吊装,这是目前国内深远海最大的交流海上升压站。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5.47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1万吨,对持续提高广东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对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能建全面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生动实践。
作为向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中国能建充分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70年来形成的独特优势,先后开展了国家“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雄安新区能源发展规划等重大研究,完成了我国90%以上的电力规划可研和行业标准制定,规划形成了全球规模领先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公司还参与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代核电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能建累计参与建设的水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执行勘察设计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7亿千瓦,执行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约5.3亿千瓦)。
“对于中国能建来说,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事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愿景目标的实现。”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称。
全面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无疑是重要路径之一。2021年6月18日发布的《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提出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路径”,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系统构建了“125”原则,勇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者。
以高端规划咨询为统领,组建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3060研究院)便是中国能建落实发展目标的一大举措。据了解,该研究院的定位将以能源电力清洁低碳发展为切入点,开展双碳领域的规划研究、政策分析、碳市场研究、项目方案设计以及氢能、储能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积极为国家、行业和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高端智库产品和优质技术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建的产业布局也围绕“低碳”展开。中国能建提出全面进军新能源及储能等相关产业,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而截至2020年底其控股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同时,成立专业化氢能公司,开展氢能前端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商业模式,全面布局氢能产业链,推进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领域的低碳化应用。
创新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关键一招”。“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集中政策资源力量,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六位一体’发展,坚决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宋海良表示。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系列关键技术,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等尖端技术,光热、地热、风电等绿色发电技术和氢制储运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一系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技术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
“新一轮发展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企业的生命力、活力、动力、发展力竞相迸发。”宋海良如是描绘未来的蓝图:全力打造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样本、新标杆、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