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持续不断的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辛探索,始终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现代化发展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共同富裕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担当。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开辟了人类历史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走上了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平等和发展的期盼

平等和发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不论是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屈原在《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诗句都抒发了中国人民追求社会平等的愿望和安定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度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但在鸦片战争之后,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被帝国主义控制,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历经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平等和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期盼。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带领中国人民开始寻求变革、谋求自强的现代化探索。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号召要通过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实现发展进而抵御侵略谋求平等。而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通过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确定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并颁布《资政新篇》来指导社会发展,以满足广大遭受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要求平等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军队、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

19世纪90年代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效仿沙皇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变法对清政府推行现代化改革,以制度改革的方式图强富裕。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曾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1]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设计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建国大纲》,明确“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2]然而,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人民平等和发展的愿望成为空想。

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出路究竟在哪里?一时间,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无论哪一种思潮,哪一种主义,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觉悟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对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实现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平等的愿景逐渐破灭。瞿秋白讲到:“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3]中国仁人志士重新开启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平等出路的探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人士对众多主义观点抉择比较后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实现政治平等,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如何救亡图存,如何求富求强,在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而处于危亡之际,中国人民追求平等和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指出:“我们党的纲领如下:……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的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5]这里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消灭阶级区分和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础前提。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面对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国情,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6]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明确提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不但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维护民族独立殊死抗争,还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来保障军队的给养和供给,并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改善百姓生活水平。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等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公然置身于人民的对立面,苛征杂税、滥发纸币,把人民逼向饥饿和死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历经28年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建设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以工业化为引擎推动的,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同样也需要现代工业的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加快工业化的建设步伐,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强调:“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8]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更加认识到工业化建设要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保障,并在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马上开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即国家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在同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增强了国家工业基础和国防力量,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还特别重视人民基本需求的保障和提升,认识到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单一的工业化体系。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9]

努力构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一条有别于苏联的并且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0]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蜡的谈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他说,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就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1]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毛泽东的提法作了进一步说明。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2]并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中央提出分两步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为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注入了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建设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被确定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全力推进四个现代化任务的实现。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考虑到中国与世界发展巨大的差距以及国内历经十年内乱造成的混乱急需得到转变,提出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变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采用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经营方式,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借鉴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邓小平强调:“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3]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4]同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5]邓小平明确表明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同西方相比是不同的,是相对低水平的,还对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的水平用“小康”来指代,把现代化与人民生活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了。

同时,必须要一直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6]“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7]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完整阐释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定下来,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瞻性发展战略安排部署,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描绘了未来蓝图。

为了顺利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实现,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和鼓励沿海等一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带动帮助发展落后地区实现现代化,一部分先富的人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18]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19]党的十四大提出:“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20]

1997年,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但是所达到的小康水平是水平较低的,仍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五大提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1]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22]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暴露凸显出来,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决策,2004年起,每年印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在2006年全面取消存在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以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协调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且将“和谐”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

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挥领导和组织能力,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积极应对种种挑战,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新发展理念,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分配制度应促进收入更加合理分配,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改革,推动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万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升。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国有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顺利在城镇落户,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城镇棚户区2100万套住房得到改造,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覆盖面超过99%,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进程上迈出了坚实一大步。

新时代开辟新征程,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重要举措。2021年5月,中央作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从此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有了“样板”,这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23]

【本文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韩莫日根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8页。

[3]瞿秋白:《瞿秋白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5]孙武霞、徐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91-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页。

[6]本书编写组:《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0页。

[7]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8]毛泽东:《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1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11]毛泽东:《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12]邱守娟:《毛泽东的思想历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6页。

[1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3页。

[14]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15]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16]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

[17]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1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20][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869、1464页。

[2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465页。

[23]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第2版。

责编:董惠敏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