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东西是否称得上“神圣”,主要取决于其历史、方位、影响和价值。在历史悠久的中央党校校园内,矗立着两块神圣的碑刻:一块是位于主校区主楼与礼堂之间的“实事求是”碑,它博大而厚重;另一块是位于南校区港澳中心东侧樱花园中的“学无止境”碑,它沉稳而内敛。
“实事求是”碑的神圣更多来自“实事求是”本身。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央党校规定并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从此以后,“实事求是”这闪耀着巨大思想光辉的四个大字,规定着中央党校的校风,体现着中央党校的办学方针。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结合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与深刻教训,用中国话语、中国表达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进行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本质。
实事求是不仅像一根红线,贯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更是对人类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要求。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实事求是”成为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成为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相比而言,“学无止境”碑的神圣,是于平凡之中生成的神圣,是一种尚未被大家共同识别的神圣。“学无止境”是对中华儿女致学精神的集中诠释,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习是走向更高层次的有效方式,唯有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优化思维认知,增进实践与理论的开放性、创新性,才能形成开放的思维体系、科学的认知体系,我们的思想境界、创新活力、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所学校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
当然,神圣与否还在于认识主体的价值倾向与内心感受,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胸怀感恩与敬畏。“实事求是”碑刻背后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它无形中对两块碑刻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出了完美的诠释。“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从实事中寻找规律、探求真理,还是积极用真理指导实践,无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还是提高境界,增加学养,这两个碑刻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碑、“学无止境”碑,相互诠释、互为前提、相互支撑,它不禁让我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探寻真理、涤荡心灵。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至关重要、关乎根本。坚持真理确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泉和根本。回顾百年历程,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不懈探寻真理,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遭遇严重挫折。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真理画上句号,而是不断开辟着通往真理的通途。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从未停止,马克思主义因此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绽放永久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两个大局”交织交融、机遇挑战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学无止境,在复杂多变中把握好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安全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力地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新贡献。
(作者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