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并着重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玄机妙理之一就是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善于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以“忧思”而“自省”,以“忧劳”而“兴国”。著脚现实、远观未来,如何在于安思危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既是历史之鉴、时代之问,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作答的“应试题”。
我们党是于安思危“活教材”。增强忧患意识,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叶瑰宝。中华民族在饱经苦难沧桑、创造历史辉煌的漫长过程中,涵养和积淀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等治国施政智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奋战于血雨腥风之中,壮大于艰难困苦之中,赓续中华忧患基因,持怀居安思危理念,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书写了一篇又一篇“雄关漫道真如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史诗。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存在自由主义倾向,于1937年9月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一些党员干部“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起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告诫全党要树立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报告时,一口气列出17条困难,提醒全党同志要认清形势、“准备吃亏”。在解放战争即将全面告捷之际,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头脑膨胀,有的居功自傲,有的贪图享乐,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苗头不扼杀,我们就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因此严肃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心怀忧虑地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以强烈危机感在全国掀起“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高潮,使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成了工业化,并且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奇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也是在强烈忧患意识中开创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带着“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深度忧虑,语重心长地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党的十七大时,党中央又特别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殷殷叮嘱全党同志要切实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性课题。他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切重大风险挑战。”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践证明,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以“于安思危”忧患意识,沉着应对波谲云诡复杂形势的历程;就是以“于治忧乱”施政大略,战胜各种惊世骇闻艰难险阻的历程;就是以“未雨绸缪”危机思维,奋力改写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程。我们党这一光辉品质和卓然智慧,将无可辩争地引领现实、昭示后世。
大变局给于安思危“拉警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再次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出现新的历史“拐点”,预示着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更多更大更强烈的风雨雷电。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使国际格局和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可以预见,这种影响力是广泛、深刻、持久的,下一步世界范围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矛盾风险不断积累和集中显现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给我们拉响“警报”,如何科学认识大变局之“大”之“变”,如何积极应对、妥善处理、从容驾驭大变局,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愿实现。因此,我们都要以“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的战略清醒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时刻准备着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任何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轻了、看小了的“高高挂起”,任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懈怠麻痹,任何“满不在乎、漫不经心”的疲沓作风,都将严重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新征程为于安思危“出问卷”。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泽被后人的伟大事业,这与1949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比照,就是“新的赶考之路”。行走在这条只能前进、不能迟滞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做好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习惯于四平八稳、安逸于轻轻松松、沉醉于欢歌笑语,就会面临着“退回来就失败了”的危险。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我们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不管遇到再多苦难和挫折,但始终压不垮、打不烂、摧不毁,反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中创造大业,就在于我们党善于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势猛然,我们不能临事茫然,而应处之泰然。要辩证地分析认识形势,既要看到有利一面,又要看到不利一面,既要有“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机感,又要有“看得清、防得住、攻得克”的自信心,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这句歌词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因为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向险而行、向死而生的忧患意识,因为今天我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保持于安思危战略定力,既是能力水平,也是政治责任和党性修养。以“赶考”的清醒和“考好”的执著,在新时代考卷上答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阅卷的好成绩,要求我们必须拿出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那种“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的顽强斗志,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增强善于斗争的过硬本领,在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中科学预测风险挑战的潜在威胁,准确把握风险挑战的表现形式,切实驾驭风险挑战的发展趋势,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主动战、攻坚战,努力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中练胆魄、磨意志、干事业。(作者: 谭永旭,北京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