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随着加长臂破拆机的最后一声巨响,盘踞在广东惠州西湖5A景区的二十几幢钢筋混凝土大楼应声倒下,宣告了这个被当地百姓称为景区“碉堡”的烂尾楼群,彻底走向终结。
美丽的惠州素有“粤东雄郡”之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引来成千上万的游客流连忘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惠州处于大发展时期,法治不健全、城市战略规划不清晰、粗放型的大拆大建比比皆是。城市的发展格局、城市风貌、服务功能是衡量一座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惠州建设已进入了存量发展时代,城市发展格局重构迫在眉睫。
如何让惠州环境更优,景区更美。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整治国家级5A景区的西湖入手,让自然风貌的“半城山色半城湖”重现惠州。然而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红线范围内的下角南路北侧地块,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各种利益交织、是最难攻破的“封锁线”,当地老百姓称这一地块是久攻不下的景区“碉堡”,游客称这一烂尾楼群是典型的景区负面形象“代言人”。正是这一无声的负面形象“代言人”,几十年来,时刻扮演着影响西湖景区建设的角色。去年5月,惠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提升的总体布局,决定由惠州市纪委监委牵头,怀着极大的魄力和信心,坚持“还湖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初心,充分运用纪法情理,坚持法律法规为准绳,聚焦重点,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举措落实,引领指导各个单位迎难而上,从严公正、依法依据地实施惠州西湖优化提升工程的“第一拆”。
工作一启动,就成立了由惠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孙川东同志任组长的惠州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工作专班,工作专班成员有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二十个部门。工作专班下设综合督导组、建设运营组、规划设计组、征地拆迁组、宣传文化组五个工作组,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协调统一、通力合作。工作专班紧紧围绕上级工作部署,探索景区优化提升路径,秉承“依法征地、以情拆迁、和谐发展”理念,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百姓的诉求做到实实在在,让专班不仅是景区优化提升的专班,也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专班。
此次清场工作共涉及60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面积共15245.18平方米,清场地块共涉及40户相关权利人,其中权利人7户、承租户33户,有20户是临街商铺,自发出清场通告到清场工作完成历时3个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刚开始拆迁就碰到了难题,如何先让20户临街商铺,在规定的时限内实现腾空搬迁,成为了项目推进的难点。面对严峻复杂的挑战,工作专班迎难而上,积极研究对策,安排街道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一线指挥,敢于碰硬,包干重点户、难点户。江南街道工作组以情理为辅力,疏堵点,挨家挨户约谈,加强对项目重要性的宣传,及时了解商铺实际经营情况和存在困难,通过先行垫付200多万停产停业损失补助款并协助商家搬迁,大大减轻了商家因搬迁造成的经营亏损,从而得到了各商家的理解与支持,仅用半个月时间实现全部商家腾空搬迁。
在最后一户权利人签约工作中,由于该权利人的物业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工作专班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及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研讨解决方案。工作专班领导多次与区政府、街道领导及工作人员前往深圳市上门拜访洽谈,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引导权利人站在惠州市民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征拆,并通过该权利人的朋友来一起做好思想说服工作;充分研究权利人的脾性、喜好,进行精准说服。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权利人的理解与支持并成功签约,顺利打好、打赢了这场攻坚战,为该项目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画下圆满的句号。
征拆责任单位坚守法律法规,履行征拆手续,“阳光”清场,推出“三三”工作法,即一是以“三者”(情、理、法)为交织,赢得业主理解与支持,在清场工作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依法行政;二是以“三公”(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让清场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以“三实”(解决问题要实、赔偿要实、用权要实)为保障,解决主业后顾之忧。执法和征拆工作人员既坚持原则,坚守政策法规底线,实现同一标尺下的完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又合情合理,最大限度保障被搬迁人的合法权益,用心用情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次西湖优化提升工程起步区清场工作,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这次景区攻“碉堡”战役,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在资源保护上有新举措,在用地保障上有新成效,在民生服务上有新作为,真正实现城市改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让惠州市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敢作为、肯作为,肯担当、有担当,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对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惠州、共绘新时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湖新画卷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者:惠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