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小百科 > 正文

“三大体系”如何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问题,言之有理工作室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瞿林东。

言之有理:请从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进程,讲一讲“三大体系”建设的历史渊源。

瞿林东:早在1938年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到“学习”问题时就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绝非泛泛而论,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高度重视,推动其在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贯彻落实,成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对学术理论的需要不断增长,“三大体系”建设渐渐成为现实的命题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言之有理:从历史学角度看,什么是学科体系建设,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瞿林东:学科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等的需要而形成的合理的学科门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在稳定和变动的有机统一中辩证发展,这是做好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对全局性学科体系做好评估、协调,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个全局性的学科体系格局,以有利于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交叉,促进跨学科研究为诉求,旨在倡导一种“大学科”意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全局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方面,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论述了历史学与六大类学问都有关联,强调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的关系,给人很多启发。 

言之有理:从历史学角度看,什么是学术体系建设,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

瞿林东: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是历史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正确路径。

学术体系当以全局的、整体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主要阐述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在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形成本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比如,中国史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对象,凸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今人作参考,彰显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 

言之有理:从历史学角度看,什么是话语体系建设,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瞿林东:话语体系建设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是因为:在学术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与这一理论体系相联系的话语体系传播于社会,从而实现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当前乃至长远的需要。

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连续发展的特点,拥有厚重的史学遗产,为当今中国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在历史观念方面,如“天人之际”“时势理道”“穷变通久”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在史学观念方面,如“事、文、义”“才、学、识”“事实、褒贬、文采”等,都是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史学上长久地传承和广泛地运用,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融入当今史学发展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应当强调的是,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尤其是在民族性、继承性方面,我们要有更加强烈的自觉和自信。话语体系的运用,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也就意味着,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言之有理工作室  刘学编辑)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