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想建党 > 正文

【七一论坛】百年再出发的青春“接力跑”

七一论坛文章配图

【七一论坛】专题

作者: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齐英艳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赢得青年。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树立理想,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

中国共产党通过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着青年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最重要内核。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指引着青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百年来党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也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与奉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困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但未曾改变。中国革命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任何艰难险阻都动摇不了先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动摇不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一批批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开发北大荒是新中国成立后向贫困开战的一次壮举。面对艰苦的环境,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着以梁军为代表的一批女拖拉机手参加开发北大荒。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领域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针对新情况新变化,党和国家适时地加强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1984年正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想信念教育逐步实现正规化、科学化和常态化。新世纪,随着科技革命和时代发展的浪潮,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密切结合信息传播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现代化多媒体教育发展,推动理想信念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党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下,在新时期面对艰难险阻,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救援中都涌现了无数优秀青年。

进入新时代,形势在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青年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行动践行着他们的理想信念。

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既始终如一地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感召青年,激励他们为远大理想而奋斗。同时,立足实践发展和时代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用阶段性的政策纲领来引领青年,不断激发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吸引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的组织,不断激励青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定的人民立场吸引着青年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侵略者,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延安之所以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重要的在于,在民族危亡时刻,共产党人与民同苦、为民而战及勇于担当民族使命的责任感。民心是最好的领路石。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方面实力都远远不如国民党的情况下用了3年的时间就取得胜利,也源于能够赢得民心,赢得青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针对于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享发展为要求,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共同富裕为目的,引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一个政党能否成为大党并建设成强党、不断焕发青春,关键在于初心使命是否仍然坚持,核心是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并得到人民的拥护。百年来,我们党的宗旨始终如一,未曾改变。党通过赢得民心而不断赢得青年,为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赢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通过高尚的精神熏陶着青年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无数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无数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无数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强大精神的支撑。这些精神不断熏陶着一代代青年,也在一代代青年身上传承与发展。

在革命时期,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使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得到健全、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主要内容而凝结成的红岩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等等。这些精神熏陶着青年形成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革命精神,也引领着青年积极投身于党的革命事业。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时期,有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石油工人,铸就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有以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代表,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以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为代表,铸就的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有以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为代表,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时期,熏陶着青年形成爱国、敬业、奉献等奋斗精神,并引领着青年积极投身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决策的推动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特区建设者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20世纪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时代楷模。新世纪又涌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数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的郭明义等一批优秀典型。这些优秀典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熏陶着青年形成万众一心、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等创新精神,并引领着青年积极投身于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时,涌现了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一批优秀典型,形成了一批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在伟大抗疫精神的指引下,青年深受教育和鼓舞,在抗疫斗争中处处都有青年的身影,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我们党的优秀精神。在党的优秀精神熏陶和引领下,正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也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的关爱滋育着青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始终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面对困难,中国青年人为何愿意听党话、跟党走?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一次次赢得了广大青年?根本原因在于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直高度重视关心和培养青年。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关注青年、培养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致力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举办工人学校,组织产业工会。党在工人和整个社会中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党在工矿企业的基层组织开始建立起来。随着工人斗争的发展,苏兆征、史文彬、项英等一批优秀青年,纷纷加入了党的队伍。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党中央又及时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卫生学校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将公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此后,在历年青年节纪念活动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对青年工作进行总体部署。1951年底至1953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大幅度扩大招生,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1957年到1966年,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近140万人,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党的队伍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重大决策,改变了许多青年的命运,同时希望青年人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199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年的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四点期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强调:“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们要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017年4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颁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标志着党中央将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更加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

在不同时期,我们党始终尊重青年成长的规律,经常到青年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理想,倾听他们的声音与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关爱青年,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我们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中号召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党的青年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着自己的时代担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一代代青年都在奋力跑出好成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句“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也表达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心声。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