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华社发
一艘载有集装箱的货轮驶入天津港码头。新华社发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华社发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时代答卷】
2014年2月,载入史册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在讲话中首次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历经7年多的努力,京津冀三地持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攻坚克难,区域协同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1、抓住“牛鼻子”:疏解承接结硕果
国庆假期,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期项目施工现场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大型塔吊和挖掘机巨臂挥舞,运输车辆来往穿梭,施工人员挥汗如雨……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一期规划建设用地117亩,共八栋楼。项目一期预计明年11月份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届时将总共建成10万平方米的载体,能够容纳七八十家企业入驻,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税收1亿元。”天津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广介绍说。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承接”,一对对看似互斥的关系,蕴藏了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金钥匙”。抓住“牛鼻子”,京津冀三地在疏解与承接中不断发生着巨变。
在北京西北二环外,曾经集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脏乱等多种“大城市病”于一身的动物园批发市场近年来华丽转身,位于金融街与中关村之间的“动批”正在建设第一个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该新区支持监管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金融安全和支撑金融科技的创新型专业服务发展,金融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0家,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
在天津,正构建起以滨海新区为综合承载平台、各区专业承载平台为支撑的“1+16”承接格局,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大院大所的有效合作。天津市与中央企业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恳谈会等一系列对接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总部机构和优质项目纷纷落户。
在河北,首钢、现代汽车、张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北京大红门、动物园等批发市场分别落户唐山、沧州等地,4万多家商户入驻,带动疏解人口近10万人。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这句在京津冀地区流传多年的话已逐步成为历史。2014年以来,北京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今年上半年,天津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达585个,协议投资额1272.3亿元,其中央企二、三级公司40家,注册资金322亿元。今年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2417个。
2、铺展绿画卷:环境优化生态美
运河泛舟览胜、万亩银杏披金……“十一”长假期间,位于京津冀交界地区的北运河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目标。“小酒店挨着马路边,欢声笑语往外传,现如今农民腰杆子硬,吃点儿喝点儿不在乎钱。”在北运河香河段的游船上,来自香河县安平镇王指挥庄的村民、京东大鼓传承人王从民正在表演《越说心里越觉得甜》。曾经是“脏水臭水”的北运河,近年来在京津冀三地的共同治理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披荆斩棘,携手奋斗,跳出“一亩三分地”,以较短时间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京津冀创造了污染治理的协同范例。
关闭污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三地壮士断腕;减少燃煤污染,改变能源结构,三地协力同心;倡导绿色出行,改变交通结构,三地持续用力。在协同治霾的努力下,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1%。今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累计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创下了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优水平。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建立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开展水污染防治联合督导检查和渔政联合执法行动,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官厅水库恢复碧波万顷,开闸放水,干涸了多年的永定河迎来滚滚水流。京冀两地在密云水库上游共同开展小流域治理,密云水库的水量明显增加,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进京入库。
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三地在植树造林上持续发力。在张家口,当地借助冬奥会筹办的契机,构建了乔木、灌木、草地搭配的复合生态系统,拓展了全域生态空间,近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368.7万亩。近五年来,北京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773公顷、新建和恢复湿地1.1万公顷,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5%提高到30.4%。天津市到2021年基本完成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45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为京津冀再造一片“城市绿肺”。
3、共享新红利:公共服务上台阶
10月12日上午,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和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同时揭牌,通燕高速燕郊出口立交枢纽正式通车。这也标志着河北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教育、交通领域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三地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红利向民生领域深度惠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京张高铁、京雄高铁、京沈高铁、津石高速……一条条交通大动脉接连开通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成为现实。7年来,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超过25%,累计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路网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在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音乐老师高向红见证了教育协同带来的改变。“我校过去只有一支鼓号队,现在有了合唱、舞蹈、中国鼓、美术、剪纸、木工、3D打印等各种社团。”她说,两年多来,来自北京的教育理念深刻改变了校园生活氛围,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教育系统与天津、河北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68个,河北省累计上千名骨干校长教师到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培训,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崇礼,截至2020年年底,北医三院已累计派驻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821人次到崇礼院区开展专业指导,异地就医患者同比增加了30%,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效应初显成效。截至目前,河北省省本级和13个市群众就医时,可持社保卡在北京23家、天津62家试点医疗机构进行个人账户、普通门诊统筹(根据参保地政策)直接结算。京津冀等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43个、互认医疗机构近500家。三地协同,让数据跑路,异地医保手续不断简化,更加便民。
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人力资源服务区域标准,用新的统一标准,促进人才流动。京津19个区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28个县(区)实施帮扶项目757个,帮助8.1万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践行新发展理念过程中,京津冀三地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