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紧抓反贫困这一主题,艰难探索,不断创新,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成为全球贫困治理的典范。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瞩目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反贫困对象聚焦农民农村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聚焦于工人阶级。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也主要是在大城市展开,重点仍然是工人阶级。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反贫困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城市工人阶级的命运,更是基于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农业社会的现实,通过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革命,把领导农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作为革命的重中之重。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文章,始终强调要将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与中国革命的出路结合起来,将中国农民的翻身解放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开篇第一句,毛泽东就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改善所有制关系奠定反贫困的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抓住生产条件分配的核心内容就是各种要素的所有制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所有制关系。在革命年代,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村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极大缓解了农民生活困苦的贫困局面。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农村实行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于1956年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并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艰辛的实践探索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事实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根本。因此,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个体经济,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大量农民快速脱贫。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大进一步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步步所有制关系的改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中国消除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走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裕不等于齐步走,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或均等与效率的关系?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是破解了实现共同富裕在执行机制上的一个僵局,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激励,打破了原来僵化保守以至于共同贫困的超稳定结构,成功地走出了“共同富裕”的“索维尔悖论”。在持续稳定推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用区域开发式扶贫,带动贫困缓解,走出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发展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并且已经被中国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

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反贫困理念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理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尤其是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反贫困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把人民作为施舍的对象,不是简单地将人民当作帮扶客体,而是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核心,强调人民自己行动起来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人民自己才是反贫困的主体,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在革命年代,我们依靠人民,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灭了我们的敌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打的依然是人民战争,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来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坚持反贫困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关注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出台了多阶段、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出了脱贫攻坚重大历史命题,并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大贡献。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贫困的全面性。坚持“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经济制度完善缓解收入贫困。构建了立体扶贫的框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多维度推进减贫。二是反贫困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采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基本方略,多维发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反贫困不能很好地落地落实落细的问题,为世界反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