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新形式 新场景 新生态

——系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话题嘉宾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黄江松: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高辰颖: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博士

话题缘起: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刊特约请专家学者纵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条件、优势及路径。

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顺应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需要

主持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什么标准?符合什么条件的城市可以称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贾康: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在并没有非常严谨的量化标准,但是在定性上,还是有一些基本共识的。它首先要有国际性的影响力,一般都是大都市,而且往往带有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比如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如果从学术上来评价,就是它有其城市品牌相当高的美誉度,而这种美誉度使它的消费活动相当繁荣,成为消费资源的聚集地。这可以说是一个最简要的定性的说法。至于定量的研究,就得做更多的数据处理工作。这也可谓见仁见智。

主持人:我们为什么现在推出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这五个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有何现实意义?

贾康: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一举措,顺应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如今,从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基本情况看:投资想要再扩大规模,显然已受融资风险控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传统旧基建需要升级,而新基建所侧重的高科技在“卡脖子”核心技术上受到外部围堵;出口受到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而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调动消费需求的潜力,就变得更加重要,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重以消费驱动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北京、上海等五座城市已有相对较高美誉度和一定程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属性,不仅有较大规模的常住人口,更有源源不断的流动人口以及工商、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带来的人气。伴随大量消费需求,繁荣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供需对接带动城市活力,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具备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优势和条件。

黄江松:“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此时,我国在北京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北京等五个城市已经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主持人:当前,我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哪些基础条件?北京等五个试点城市有何比较优势?

陈文玲:中国未来会出现一批消费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有的可能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于我们来说,培育和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中国已经具备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中国城市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它并不是按照我们统计报表在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国际化的城市,或者叫国际化的大都市,比如,已经是国际大都市的香港。这次推出的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北京、上海,还包括广州、天津、重庆。这些城市已经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潜能,有的本身已经是国际化大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底气,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还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大的吸引点。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中国金融市场规模50万亿元,房地产市场17万亿元,物流市场流量规模是GDP总量的3倍,已经超过了300万亿元。未来市场红利的释放将是巨大的、可持续的。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迅速,包括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海南消费品博览会等,正在形成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平台,形成升级的市场体系,形成新的消费通道。

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提供了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巨大的供给能力。中国有完备配套的制造业体系,包括41大类、207中类、666小类的全球制造业类别一应俱全。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独特价值和引领作用

主持人:具体到北京来说,作为首都,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何独特优势?

贾康:北京有首都这样一个特别的概念,对此上海、广州等城市跟它不可同日而语。但首都对于消费繁荣如何形成特别的支撑效应,那就得具体分析、具体设计。国际经验里边并不是特别强调首都概念,比如美国的首都就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华盛顿特区。但英国就不一样了,伦敦就把首都地位跟它的消费中心城市合为一体了。北京可能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鉴英国的经验,当然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高辰颖:北京作为首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独特价值和引领作用,有利于更好彰显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价值和全球影响力。

北京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要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融合,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来拓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强化全国政治中心功能、提升文化中心功能、体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积极向国内外的游客和观众宣传中国和北京的新形象、新成就、新风尚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消费者,使北京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交往之都建设相互促进、协作发展。

北京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要抓住“两区”建设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消费对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方案。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两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北京的重大任务,这为北京扩大开放、促进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历史契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北京在统筹推进这个战略任务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借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从而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可行路径。

大力发展和培养具备较高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

主持人:与世界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北京主要有哪些差距?

贾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个必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气非常明显,即首先要有成规模的消费群体介入。在这个场景中,本土的人们居住、从业和享受生活,同时又包括很多的旅游者动态地、不断地在城市区域里给它的人气加分。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一些城市虽然也有若干高地,比如北京、上海等,但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北京、上海、广州等都是区域性的消费中心城市,但要说它们已经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不太扎实,不够分量,所以国家层面才要求“培养建设”。这种比较很重要,在消费的总规模上,可以比一比,但更重要的恐怕应是按人均消费或者说总体的人次概念上的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水平。

中国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总量,但具备较高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有待发展与培养。人次概念上的消费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有消费能力的人对更高品质消费品尚有较强的去境外购置的心理,价格、品类、氛围、场景等方面中外对比的横向差异,都可能导致国内消费力流失。

陈文玲:中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中等收入群体。当然,现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还不是最高国际标准,人均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虽然实现了全体人民脱离绝对贫困,但具有高端消费能力、可持续消费能力的人群还是不足的。随着未来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还有正在形成的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支撑北京等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会大大增强。

主持人:北京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需要一大批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群体。未来消费的主力群体有哪些呢?

陈文玲:我国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且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而消费就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因此未来的消费会集中在几大人群:一是老龄群体。数据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因此老龄群体是首先要考虑的第一大群体。二是“她消费”群体。调研发现,在中国,80%家庭支出的主导权和决定权在女性手里,所以“她消费”非常重要。三是单身群体。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适龄单身人口群体已达2.4亿人,其中不少人并不准备给下一代预留消费,都用于自己花销,使得该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四是“00后”“10后”群体。他们现在是消费的主体,是网络消费上最活跃的群体。我们只有研究消费侧结构性的变化,根据变化找到现实的或者近期的消费需求,以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才能通过供给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使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把握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变化,实现消费前沿的创新突破

主持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引领全球消费的风向标,走在时尚前列和消费前沿,北京等城市在这方面的现状如何?在这方面该如何发力?

黄江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传统消费的制高点和长青地,也是新型消费的先行地和策源地。法国巴黎作为世界顶尖的时尚贸易中心,以高级定制时装业的发源地奠定了时尚先锋的地位,每年举办的50多个时尚类贸易展会吸引了全球的时尚企业和买手参展。除了深耕时尚领域的传统消费,巴黎时尚业还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市场思维,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新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牢牢把握引领全球时尚消费风向标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以线下渠道、传统销售模式为主导的传统消费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由于品质和创新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同时,随着5G、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在线购物、在线文娱、移动支付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居民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10亿多的网民规模为新型消费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处于成长期的新型消费还存在服务能力偏弱、行业发展不均衡以及标准体系不健全等亟待补齐的短板。

北京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把握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变化,以“新形式、新场景、新生态”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并加速两者互补融合,实现消费前沿的创新突破。

主持人:具体该如何把握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黄江松:具体来说:要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沿,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领军企业,以新技术的集成式创新应用引领跨越式、颠覆式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景区、智慧医院等覆盖面广、类型丰富的新型消费应用场景。要鼓励企业采用反向定制、柔性生产等新模式实现产品体系“更新换代”,引导传统消费向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升级,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二手经济、节庆经济、会展经济等新经济形式推动传统消费扩容增量。要鼓励新型消费企业搭建开放平台赋能传统业态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企业上下游、产供销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融合发展,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融合的新生态。另外,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日益多样化、层次分化的趋势下,还要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消费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主持人:如何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场景?

贾康:首先,要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让所有的社会主体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方面的安全感,对未来有希望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方向感。不光要民间有认同,还要有一种得到法律保障的稳定性方面的充分条件。这个大环境,对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的。

其次,要打造更多更好的消费场景,吸引有支付能力的人,聚集人气,形成活跃的市场,带来更多消费需求。打造更好消费场景需要更多成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带来重资产类型的投资需求。旺盛的消费需求与供给侧的供给能力互动,使有效产出(物品与服务)活跃地渗透、融合在各类消费场景中,增强的不仅是城市活力和城市品牌美誉度,更有益于增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

打造增长极点与推动区域协同联动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纽约、东京等,都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有着顶级的繁荣商圈和广阔的辐射腹地。这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顶级商圈和商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

高辰颖: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看,在城市内部,有享誉全球的商圈和多层次、广覆盖的商业网络;在城市外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一例外都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以广阔的辐射腹地和市场空间形成消费的规模效应。如日本东京都中央区的核心商圈——银座,被称为“世界三大商业中心”之一,主要以奢侈品牌和高端百货为主,商铺年租金每平方米约8.37万人民币,商圈由八个街区组成,多条地铁线和高速公路线贯穿于此,与新宿、涩谷、品川等新兴商业中心共同构成东京首都圈的商业网络。东京都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奠定了其在东京湾区港口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辐射带动湾区城市群成为日本最大工业城市群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

主持人:这些顶级商圈和商业设施网络该如何推进形成,从而助力北京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陈文玲:北京要注重建设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商圈。上海正在建设时尚之都、演艺之都、消费之都、博物馆之都等,北京应结合“四个中心”定位和自身优势,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还要发展覆盖居民“衣食住行娱”、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本地生活服务,探索建设商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客流、消费等商圈公共数据服务体系。要特别关注建设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一小时交通圈,要形成具有网络化、便利化、体系化服务的社区商业,这对于构建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至关重要。

贾康:北京要注重促进消费端提档升级,以充足的高品质产品与服务满足需求,丰富、扩展适宜的消费场景,壮大消费基本盘。同时,注重以文旅、商贸、会展、节庆等活动不断吸引外来流动人口,在大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形成更多客流、更高人气和更大规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进入一种高质量经济循环的状态,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

高辰颖:目前我国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还缺乏规模体量大、辐射范围广、国际影响力强的世界顶尖级商圈,以及定位差异明显、目标消费群体明确的商业设施网络,难以形成对国内国际消费资源的高度聚集;中心城市对跨区域产业协同的引领带动作用偏弱,难以构建起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区域一体化格局。

北京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从“商业升级、产业协同、市场拓展”的点线面三级逐级递进模式推进。

首先,立足城市独特优势,对标国际一流商圈,通过提升规模体量、配套设施、品牌选择、业态布局、空间品质、街区环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重点打造对高端商业品牌和资源起“极核”引领作用的顶级地标商圈,并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在全域内规划建设多层级、差异化的城市商业体系,以轨道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TOD)优化商贸网点布局,最大化提升土地、交通、商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配置效率,将城市整体打造为现代国际商业综合体和消费集聚区。

其次,明确中心城市商务与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快向高附加值服务和高端制造集聚中心转变,并推动专业化制造环节及配套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腹地城市有力支撑的高效协同,提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再次,以大市场概念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资源整合的引领作用,以通达的物流网络、超高的区域衔接水平和优越的市场环境,推动消费资源区域间自由流动,加强中小型消费中心城市的梯队建设,构成多圈层、网络化、广覆盖的消费区域格局,促进区域消费联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

聚焦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变化,多渠道促进商品消费和扩大服务消费

主持人:当前,我国正由物质型消费社会向服务型消费社会跨越。北京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如何兼顾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如何巩固和提升居民消费内容?

高辰颖:居民消费不只涵盖服装、家电等商品消费,还包括餐饮、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等服务消费,而服务消费的发展既取决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高端化程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具有“购物天堂”的功能外,还能以高水平、国际化的服务供给创造独特的消费体验,形成巨大的消费吸引力和整体优势。作为欧洲文化消费最高的城市,英国伦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91.5%左右,形成以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为主的服务导向型经济,重点扶持影视、设计、游戏等高增长的新兴服务行业,推动旅游、商贸、会展等行业融合发展,疫情前,伦敦剧院每年的演艺消费带来多达2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52.5%,且文娱教育、医疗健康等享受型和发展型服务消费占比不断上升。同时智慧家居、智能汽车等物质型消费服务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服务消费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2021年7月25日,北京市商务局通报上半年全市消费增速情况。服务消费成为总消费增长的“主引擎”,占总消费的比重达到56.1%,主体地位稳固,拉动市场总消费5.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0.4%。这说明北京的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优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北京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聚焦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变化,以“增供给、促融合、扩开放”多渠道促进商品消费和扩大服务消费。一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运营文旅、教育、医疗、体育、会展等消费领域特色服务产业,并推动行业间深度融合,强化多元的新兴服务消费供给。二是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在中高端消费产品中融入增值服务,开拓商品消费新领域。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托对外开放综合试点,有序放宽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提升国际服务资源的融通链接与高端化、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重点从集聚全球高端品牌和培育壮大本土品牌双向发力

主持人:既然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应该涵盖国际知名品牌的消费内容,充分体现消费内容的国际性和高端性。北京在引进国际高端品牌的同时,如何发展和推广本土品牌呢?

高辰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高端品牌“引进来”、本土知名品牌“走出去”的桥头堡,以顺畅的“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格局提升消费能级。在此方面,美国纽约作为重要的高端商品的集散中心,不但集聚了众多的世界知名品牌,同时本土名牌也占据了较大市场,包括起步较早的经典时尚品牌,以及近年创立的新兴潮流品牌,共同构成庞大的品牌矩阵和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充分满足全球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了城市的商业魅力。

2012-202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约8.4%,目前已属于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消费品质的提升与消费规模的扩大尚未同步,由于国际知名品牌渗透率不高、国内自主品牌发展水平偏低,中高端品牌消费外溢现象仍然突出。2000年以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追求高品质、大品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需要增加高品质消费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北京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重点从集聚全球高端品牌和培育壮大本土品牌双向发力,构建品牌汇集、品质高端、品位独特的供给体系。

黄江松:具体来讲,可以瞄准三个着力点:一是加大国际高端品牌产品的引进力度,从制度创新、开放合作、规则对接、平台打造、供应链创新、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努力,吸引品牌企业首店进驻和新品首发,鼓励已有品牌企业创新发展体验店、旗舰店、定制店等。二是打响一批老字号品牌,推动老字号拥抱新技术、新零售、新国潮,积极探索老字号品牌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三是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构建起完整的品牌价值体系来提升本土消费者对国潮国货的文化自信和消费自信,打造自主品牌展示平台,拓宽免税渠道推动国货精品加速迈向国际市场。(主持人:张记合)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贾康   陈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