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速继明
对于一个具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政党而言,“党史学习”的出场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师,在“走过的足迹”中获得未来的发展启示的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理性选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回顾了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在历史性地取得“四大成就”和作出“四大庄严宣告”、稳步迈向民族复兴之路之际,通过党史中“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形成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聚力,建立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激发探索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促使中华民族结成有机整体,凝聚起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内在力量。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何在,这是关涉党史学习成效的核心命题。“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鉴古知今,善于在关于“过去”的回顾中思考有关“未来”“亮光”与“灵性”。
其一,通过党史学习培育“历史意识”。历史意识作为对已逝去的过去的理解,以及本身产生于时间之中的双重意义,在党史学习的目标、动机等方面产生了三个意向:一是对百年党史本身的尊重,即对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动机乃至历史意义的客观性体认以及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避免历史覆辙的倾向,是一种基于基本知识而对历史现象的判断力、辨别力和对未来的预判和引领能力;二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百年建党历程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并从战略决策的角度作出的对历史趋势的憧憬、预测和规划与设计;三是对历史的价值评判,即对百年党史中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作出价值挖掘、凝练和评价,具体表现为对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基本态度和倾向。
其二,通过党史学习孕育“历史自觉”。通过党史学习,培养把党史中的积极性质、“善”的因素转化为具有符合规律和趋势的变革主动性、实践自觉性和内在的自省性。就精神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反观自身,对失去历史必然性、呈现落后态势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作出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整合。建党百年,都是以“革旧鼎新”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意志,不断发起“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何以发生的精神层面的自我拷问,不断发起“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识层面的拷问。就实践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不断弥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差距,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的过程。正是这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意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有了敢于变革的开放意识,也有了敢于为世界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方案。就世界视野而言,就是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感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对自身的发展差距与趋势进行审慎评估,能对外来冲击作出自我防范和回击,能在参与国际交流中较高地彰显民族自信与能力,能用战略眼光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生成担当世界负责任的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心理机制、谋略储备和气质、气场等。
其三,通过党史学习培植“历史价值”。党史学习的历史价值不是人为的“赋予”或“添加”,而是在其政党使命的呈现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四大成就”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其内部使命价值而获得的在历史、文化乃至精神层面的沉淀和结晶。这一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具有大无畏担当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历史发展趋势,为实现民族复兴历史变革的自觉历史创造性活动。诞生于炽热的革命环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四万万同胞把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普遍关切转化为以反抗、奋争、流血乃至牺牲而绘就的宏伟的“救亡图存”图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先进个体的个人认知汇聚成普遍的、主流的群体意向。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了“脱贫”“奔小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共同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
如何从百年党史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达到:科学地看待和评判过去、智慧地处理当下和未来,就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思维特质。
其一,历史客观性思维。也就是客观地看待和把握百年党史,而不是任意地对百年党史进行增减和装扮。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发生在“昨天”的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过程、结果和影响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辉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列宁才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显然,背离了历史客观性思维,就会陷于主观主义的泥潭,会被虚无主义所利用。
其二,历史整体性思维。历史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从一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民族经历的全事件、民族发展的全领域去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而不是碎片化、片面性、肢解地看待历史。唯有如此,才能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意志、把握历史规律。这是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规律性、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前提。学习百年党史,就是要以全景、全视野去看待百年历史,把百年历史放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放在5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史、放在180多年近现代史和70多年新中国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去认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景等重要关系。我们既不能预设党史中的大道,也不能演绎历史,更不能感性、表象、碎片化地理解历史。
其三,历史连续性思维。历史的连续性思维,是发现和延续蕴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延续性、链条性,是一个历史过程与其它历史过程之间的非跳跃状态。虽然,历史是关乎过去的事情,是由无数个已然逝去的昨天所构成。但更要看到,历史是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是由过去、当下和未来所构成的一个连续性整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单单把某一段历史剪裁出来,或者置于历史的“黑暗”,那么,就无从把握历史的发展与趋势。因此要在长的历史时段中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阶段性特点与原因。
其四,历史进步性思维。百年党史有助于萌发历史整体性观念和历史进步观念,树立民族发展前景及道路自信,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一种将过去与未来加以连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一般意义上,活泼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历史共有理念、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历史实践,也即康德眼中“从个别主体上看来显得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在总体上“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图景中,中华民族就秉持统一、和合、大一统的思想,对抗来自异域的入侵、来自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近代,中华民族坚信民族的未来在于建立独立、自主、繁荣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以“两个一百年”为阶段性目标,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汇聚力量,不断趋向民族复兴。应该说,正是这种积极因素、进步观念,释放了战胜困难和化危为机的精神动力。
其五,历史价值性思维。百年党史的价值意蕴,内含于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中。基于百年党史历史价值性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达成,必然在其现实主张中体现我们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蕴含了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的治国情怀,从而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二是自觉性与内生性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张力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好“历史的望远镜”,主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形成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来达成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放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来考察,创造性地实现“两个结合”,从而内在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品质。四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是对自身的优秀基因的传承、弘扬与自觉升华,同时也是“因时而进,因地而变,因变而新”的适应历史实践需要的创新。五是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既善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又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体现出了明显的动态传承、包容开放、能动创新的创新品格,生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实践观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