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河蟹收获季,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8万亩的稻蟹混合养殖田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水稻丰收在望,秋风起蟹黄正肥。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民增收,引入“蟹稻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厚实乡村振兴“底子”,关键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而芦台经济开发区正是遵循这一思路,以特色为引擎,强化产业带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走出了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的新路子。
要因地制宜,以“特”破局。一碗螺蛳粉成就一条产业链,一条藏毯织出致富路,一朵小黄花成为了当地的“脱贫宝”,特色产业不仅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成为了一村一落的鲜明标识。特色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唯一性,是改善农产品同质化,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抓手。打造特色产业,关键在“特”字,但必须要以“实”字托底。要实打实抓产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上规模、赶速度,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区位优势等,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顺应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并赋予更多科技属性、文化内涵、绿色特质等,持续擦亮“特”字招牌。
要科技驱动,以“转”提质。产业发展“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解决产业附加值低、链条短、产量不高等问题,需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以科技赋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数字化发展。要深化科技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元素植入品种选育、种植、精深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借科技之“手”建设智慧示范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要善用科技之“力”打造新农活、新农具,通过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减轻劳动强度,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要创新模式,以“带”共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改变“单兵作战”的传统思维,通过抱团发展、合力攻坚,促进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产业集聚,进而构建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成群成链集群化态势。一方面,要推行“乡土人才+”模式,发挥“田专家”“土秀才”帮扶引领作用,通过新理念指引,新政策宣传,新技术指导,既创新立体化种养新模式,又不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各类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通过农民入股、就业务工、资产租赁等形式,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作者:刘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