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系列专家解读之一
作者: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张贵
自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经过7年多的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第二步走”目标,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步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在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规律与趋势,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聚力高质量功能,打造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进延链聚带、特色集群、产城融合,促进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打造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架构。
延链聚带,夯实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发展基础。以规划、项目、企业、载体、政策五个方面为重点,在工信部“1555N”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三地联合引导资源、要素和项目“入链”“进群”“成带”,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和平台建设专业化,加快打造多条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链,着力推动建设京津走廊、京广线、京九线、沿渤海西岸产业带协同发展。
特色集群,发挥增强带动效应。抢抓“两新一重”建设为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完善以“2+4+46+N”为代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探索共建一批新型研究院、产业园区和“飞地经济”,拓展“点—链—线—集群—园区—网络”的产业合作格局,促进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北京在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产城融合,创新城市服务效能。推动“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智慧”提升,沿“一环四横四纵”等交通干线共建多个“微中心”,通过“产业+科创”强化城市内生动力,加快“生产+生活”促进职住均衡,实施“枢纽+门户”扩大双向开放,努力打造若干个京津冀重要战略黄金节点。
聚焦高水平要素,优化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应促进要素共建共享、做实支撑平台、建设创新共同体,协力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强化京津冀创新要素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能力。以联盟为纽带促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同协作。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协作网络和驻外科技外交官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专家资源和技术信息共享。
全力做实创新重要支撑平台。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雄安新区、通武廊、静沧廊等作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重点推动中关村在津冀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高质量自建共建一批众创空间,共管共享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协同创新园区。谋划增设京津雄创新特区,推动三地逐步实现协同创新常态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创新产业适配化及区域创新效能最优化,以此开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建设多种类型的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
聚心高品质治理,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坚持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施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发展。
联防联控,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空间保护。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永定河流域,协同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升京津冀三地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协同指挥与处置的能力,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样板。
共建共享,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制度,协调处理区域生态建设等相关问题。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构建健康资源—健康生态产品—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
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将生态引领贯穿于新城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运营的全过程,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加强公园、游园、道路绿化、生态隔离带和绿道绿廊建设,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数,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聚智高效能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互惠共享
遵循“便捷高效—同城普惠—优质共享”的时序和步骤,推动京津市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内延伸,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服务建设高地。
便捷高效,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深化落实京津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探索完善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制定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
同城普惠,推动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教育联盟及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健全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
优质共享,打造京津冀高品质公共服务。推动京津冀区域养老标准一体化工作,加快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异地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河北与京津通过开展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京津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