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在哪儿

【编者的话】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世纪以来,我国曾先后在2003年、2010年两次召开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而这次会议名称发生了变化: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变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凸显党管人才原则,鲜明体现党中央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中重要位置的深刻考虑。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目标,意义重大。为此,人民论坛编辑部特邀学界专家对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孕育、创造产出的质变临界点、爆发点,这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新的基础。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立足当前、把握大势、着眼长远作出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深入研究学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意义、战略内涵及战略布局,全面领会“八个坚持”蕴含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对于做好人才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

【关键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新时代 人才强国 人才中心 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次会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立足当前、把握大势、着眼长远作出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凝聚力量,它预示着中国迈入到一个新的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历史发展坐标当中,在推动人才发展的国家战略历史进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召开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本次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名义高规格举办此项会议,会议由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国家主要领导人员参加,这体现出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着力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政策为抓手,推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们自己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凸显发展优势的人才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以“中发”文号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基于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改革举措和工作任务。此后,从《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再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份份配套改革文件接续出台,其目标聚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各类人才创新发展,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当前可以判断,我国正处于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孕育、创造产出的质变临界点、爆发点,这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新的基础。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39岁及以下人群超过四分之三;研究生学历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超过一半。近年来,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回流人员主要来自美、澳等发达国家。据人社部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近年来,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保持在世界第2位。当前,我们拥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涌现出屠呦呦、施一公、潘建伟、陈宇翱、姚檀栋、王贻芳、郑永春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研人才。目前,不论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增量上,还是存量上我们都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庞大的人才队伍“底座”,我们完全能够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和世界一流人才。可见,我国人才队伍“多而广”“大而全”,在若干重要指标上已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正在产生一个加速趋势和追赶态势。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人才工作提出新任务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GDP的世界占比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17%。2020年,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奇迹”。目前,我们形成了世界最健全的工业门类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积累。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人才数量世界第一,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领域已屹立于世界之林,甚至影响国际格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持续发展的势头难以被打破,必将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原始性、基础性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被引用率显著提升,并在一定领域形成了影响力,但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同时,近代以来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方程,能写进教科书的里程碑式的成果还极为鲜见。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远远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关键、核心、底层技术自给率较低,科技含量高的重要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多领域中还存在“卡脖子”问题。现实表明,我国是科技大国、经济大国、人才大国,而非科技领先强国、人才领先强国的基本态势尚未完全转变,人才队伍“大而不强”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强”是指一流人才集聚度高、产出度高,人才创新力强、竞争力强、自我孕育能力强,全球人才竞争优势突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角力胶着,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遭遇巨大挑战。面对一系列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要求我国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布局新时代人才工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熟练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群体和高校院所专家群体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我国战略科学家等高精尖人才极为匮乏,基础研究人才方面还存在短板,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这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人才的能力、水平和创新效能成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点。面对一系列人才发展挑战,我们要发挥党管人才体制优势、人才队伍优势、工作基础优势,加快构建与重要转变相适应的人才发展布局安排。

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战略总体目标

新时代,推动我国人才事业再上新层级,加快建立全球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需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大眼界。在本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擘画出一张分三步走的清晰规划图、路线图。

建设世界级的“一中心一高地”,是中央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给出的新指向、新定位、新目标。它明晰了中国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的总体工作要求,明确了未来中国人才发展在全球版图中的角色、位置和责任,蕴含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发展布局的战略雄心、战略自信和战略气魄。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战略布局和规划设计,必将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震动力和影响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曾经提出“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其实质是一个事务的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甚至互为因果。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和世界强国往往密切相连,三者之间相互塑造、相互嵌套、相互捆绑。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方面,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研究提供着重要参考。汤浅光朝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到了全世界比例的25%,那么就会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每个世界科学中心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左右。在世界历史上,科学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再到法国、德国和美国。“汤浅现象”表明:文化震荡、社会变革、经济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等,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其中,世界科学中心的显著特征是:处于最佳年龄区的科学家数量一定占据国际优势。例如在1950年,处于最佳年龄区(25—45岁)的科学家人数,美国占了61%,德国占了27%,英国占了25%。而处于这一时段的科学家正处于创造力的爆发期,显示出最强创造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战略正在从“跟随型”“模仿型”战略,转变为“争先型”“夺标型”战略。这种战略范式升级和转变,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由追随模仿走向前沿突破,实现若干重大发展课题的自主创新和独创解决,在中国伟大复兴战略登顶道路上能够实现一系列重大台阶的自主迈进,构建匹配世界一流强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推动中国人才发展进入头部行列。新的国家战略进阶,需要我们掌握一批世界重要学科和产业话语权,产生一批改变人类工作生活的颠覆性科学技术,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控制力的领军企业,成为世界重要原创思想汇聚地和发源地之一,进一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与之相匹配,这要求我们在大规模集聚、使用全球高端人才智力,有效配置、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要素和产业资源方面达到甚至超越世界一流发达国家水平。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指向内涵,是由新时代新阶段国家总体战略进阶的要求所决定的。其内核是以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造就世界一流战略人才力量和战略科技力量,进而走入世界人才发展和人才集聚舞台的中心位置,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新使中国站上世界发展的潮头和灯塔位置。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竞争是顶尖人才集聚度的竞争、人才作用发挥的竞争、人才创新效能的竞争、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和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因此,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和贡献替代人才规模、数量成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主要关注点。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具备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环境和一流贡献。具体而言,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聚焦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大家大师。其中包括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具有全球优秀人才配置能力和一流人才培养造就能力,在高水平、高活跃度的世界优秀人才数量和占比上均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在若干战略领域形成世界人才尖峰;二是需要提供世界能级的人才发展大平台、大场景、大舞台。为全球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提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人才发展机会、平台和环境,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实验室,提供世界级重大命题、课题和难题的问题解决场景及平台,形成国际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为全球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地,对全球优秀人才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三是产生一批改变人类命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伟大发现、原创技术、发明创造和颠覆性产品,成为世界主要原创思想的策源地,是世界标志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主要贡献国、全球创新创业主要增长极,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且不可替代。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有突破点、增长极和能量核。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需要着眼全国开展战略布局,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战略扩散和支撑体系。下一步国家将在整体层面上布局若干个人才发展极点、支点,通过打造区域人才发展“能量核”和“增长极”,做强区域中心人才集聚发展地标,以点带面,以点上爆发式效应带动辐射面上大发展。比如,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考虑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人才集聚平台,推动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加快形成一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支撑点,构建中心性人才强市雁阵布局。

本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第一次对人才强国建设具体时点、要完成的指标、实现的进展和达到的竞争力水平作出具体要求和标记。会议指出: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攻坚期、加速期、冲刺期,它承载着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一棒接一棒”的殷殷嘱托,为建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凝心聚力绘新图,接续奋斗开新局。

当前,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都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人才实力的能量核,是代表国家参与世界发展竞争的增长极。人才发展与创新发展之间紧密相连。新城市、新人才和新产业总是相互捆绑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应该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智力规模集聚中心和创新创造创业中心的核心支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论是世界人才中心还是创新高地,其在人才生态方面都表现一致的特征,即:年轻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因此,我们要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需要重视进一步提升引领性科创人才的浓度和密度,向年轻化求新、向多元化求变、向枢纽化求活,努力汇聚不同背景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为高潜力青年人才提供参与重大创新工作的条件机会,增加中青年高水平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及全球占比,提升外国专家占比,为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提供自我突破、价值提升和自我实现的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世界人才发展竞争的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形成全球优秀人才集聚优势、节点优势和尖峰优势,实现人才集聚全球化、人才服务高质化、价值创造多元化、跨国流动便捷化,争取人均产值贡献进入世界一流国家行列,打造世界级人才集聚坐标。

形成“八个坚持”的新时代人才工作规律性理论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用了 “八个坚持”精辟概括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规律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八个坚持”是在总结我国人才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八个坚持”的总结和提出完成了一个从人才工作伟大实践到人才强国战略理论的升华循环,拓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发展基本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也构建起习近平人才工作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核,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必将对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按规律办事”是一项本质要求,在人才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发现、掌握、运用规律,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人才战略和人才工作推动的有效性。本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条理论性、规律性认识,从定位起点到路径举措,从工作导向到检验标准,提出了把握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基本纲目,明确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点、立足点和突破点,既贡献了“理论”指导,也给出了“实践”要求,形成了一个“知行合一”“点、线、面结合”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立体化图景。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保障。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管人才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才和其他各项工作、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将各类人才用好用活,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服务和支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更高层次上,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执政党在推动人才发展中的组织力、动员力、协调力和感召力,从而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合力,构建有力落实各项攻坚任务的工作体系。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个国家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形成科技、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具有科技含量、创新含金量的发展,是人才引领的发展,是智力成果支撑的内涵式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备高价值性、延伸性、持续性和难以追赶性、难以模仿性,从而形成国家发展攀登路径的人才奠基效应和积累门槛,进而为构建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不可或缺的独占性贡献。

坚持“四个面向”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人才工作要为国家总体发展要求和实际发展需求提供服务和支撑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立足基点、使命担当和价值归依。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防止人才工作政绩化、人才政策碎片化、工作利益部门化,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注重打基础、利长远,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应需化水平,以服务“四个面向”产生的实际效果作为人才工作的评判标准。

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中心议题。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具备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在这方面我们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们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们“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人才开发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创造创业规律,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要遵循人才对数规律、人才共振规律、人才共生规律、人才生态集聚规律和“青年人改变世界”规律。我们不仅要造就大家大师,也要建设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全球人才制度竞争优势的方法路径。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造人才发展内生动力,其中既蕴含着对人才竞争力来自于人才制度竞争力关联逻辑的深刻认知,也体现着对大国竞争格局下人才发展竞争势态的深刻把握。面向未来,我们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主阵地,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核心,大力破除“官本位”“官僚化”痼疾,做到“不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以更大魄力向用人主体授权、向科学家赋权,深化科研经费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激励等重点制度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加快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适应高质量发展、产生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制度支撑。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世界一流人才队伍集聚体系。只有做到“尚贤不论国别”“唯才不避亲疏”,才是我们在迈向“中国梦”的征程中应有的大国气度和心态。“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变从少数人中选人用人,到从国内选人用人,再到从全世界选人用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条件。“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良好氛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二法门。“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本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聚焦了下一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两弹一星”、“嫦娥”飞天,到“蛟龙”深潜、“墨子”通讯、高铁“驰原”,一列辉煌科技成就的背后莫不依靠着科学家求真务实、爱国奉献、协同合作、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尊重优秀人才和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创新精神,才能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凝聚精神力量,激发创新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宝贵的工作总结和经验结晶。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转化为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完善更好制度、营造更好环境,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之基。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A1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锐、孙彦玲:《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2期。

②朱基钗、丁小溪、高蕾、范思翔:《让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人才工作纪实》,《人民日报》2021年9月27日。

③汤浅光朝著,张利华译:《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

④孙锐:《新时代新阶段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内涵》,《中国人才》,2021年第6期。

⑤本报评论员:《国家发展靠人才 民族振兴靠人才——一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光明日报》,2021年9月29日。

责编/谷漩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