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 杨灿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和保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方面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来替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平等的阶级实质及其生产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生产条件、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同时也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合理比重。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有制经济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布局,不断增强其竞争力、创新力和国民经济控制力,而且能够推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就业促进、居民收入提高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不同之处在于,按劳分配强调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同时,按劳分配也承认与允许管理性报酬、决策性报酬和风险性报酬等分配形式的存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将知识分子纳入到工人阶级范畴,将知识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参与到生产成果分配中来。因此,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更容易领导和团结人民大众,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我国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方向一致性,它承认和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思想,体现了我国对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的尊崇与重视。现行分配制度要求在分配结构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注重激励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参与社会生产环节来参与分配。通过调动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种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通过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市场经济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来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的优势,既遵循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体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同时,通过市场所特有的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和激励功能,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高效配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能够克服贫富两极分化、宏观经济失衡等方面的市场失灵,而且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