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但是国家的战略选择,也已经成为各地区的发展共识。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以下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49%的城市贡献了80%的数字化规模,尤其是北上深广等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少亮点。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河北等省份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列全国前十。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推动了各地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普遍推出了积极的数字化转型政策,效果明显。
有专家认为,尽管各地区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越发明显,但是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市场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进一步找到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依然是各地区、各行业和企业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报告透露出的几个发展趋势格外值得关注。
首先,云计算和AI协同发展,增强云上智能应用开发。
云计算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上云也成了各地区、各行业的普遍选择甚至优先选择。例如,不少城市都在通过云计算平台来运维、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给城市事务的运转装上“大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报告显示,从地区角度看,上海、北京、广东用云量位列全国各省市前三。从用云量增速来看,新疆、陕西、辽宁、宁夏、内蒙古、西藏、安徽、湖南、青海、甘肃则分列前十。可以看出,这十个省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强省,用云量增速较快,意味着这些省份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上云加速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行业角度看,大部分行业的用云量都在显著增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电商用云量一枝独秀,是行业平均值的7倍多,文创和游戏用云量是行业均值的2.7倍和1.7倍。此外,新冠疫情使得大量政务、医疗应用上线,用云量增速分别超200%和140%。
AI(人工智能)技术是云计算之外的另一个数字化转型支点。
从赋智量(AI使用量)方面看,北京、广东、上海大幅领先,反映出三地固有的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此外,以宁夏、云南为代表的西部和辽宁、吉林为代表的东北部赋智量增速最快,反映出这些地区正利用AI技术实现快步追赶。
从行业角度看,AI在金融业应用最多,是行业均值的5倍多,因为金融业对效率和安全的需求都比较大,AI则非常适合用于智能风控和智能营销。此外,文创、生活互联甚至房地产和零售,都是AI高频用户。文旅等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也很重视通过加速AI应用进行数字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和AI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技术趋势。AI是高资源消耗、强计算类的、体现规模效应的技术,与云计算结合应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将AI开发能力移植上云,可以提供一个高效且划算的AI开发环境。对于各地区和各行业来说,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商业环境助推AI上云,让云计算和AI生成良好的互利生态,可以大大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进度。
其次,对于各地区来说,加大对数字化高潜行业的相关投入,同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数字化和行业数字化一体化推进,可以有效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
在传统行业中,潜在数据量越大、数据品类越丰富的行业,数字化增速越快,这样的行业就是数字化高潜行业。例如广电、医疗、制造、教育和零售等行业。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有明显差别,各地应结合自身经济结构特点,对区域内的数字化高潜行业加大投入力度,以此推动区域内数字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三,从企业角度看,则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转型模型,实现需求和生产的高效协同,完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共建。
从客户需求出发,先对最终用户和客户进行数字化连接,展现数字化营销、服务和社群运营等,由此再逐步传导到业务生产侧的数字化,实现更柔性的按需生产,同时配合进行企业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改造。这一路径往往适合零售等2C企业。
从业务生产出发,先对生产的重点环节或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再进一步推进自身数字化运营管理提升,以及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再延伸客户侧的数字化连接和运营,精准供给。这一路径适合于装备制造等2B企业。
从组织管理出发,先考虑组织管理降本增效,针对办公、财务、人力资源等非业务单元进行数字化改造,由此再向各业务单元和客户触点延伸,叠加新应用,同时不断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组织数字化协同。这一路径适合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等。(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