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述评

雄安新区,1770平方公里土地上,塔吊林立,铁臂挥舞,旗帜飘扬。启动区和起步区12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容东片区首批10所新建学校陆续竣工,首批安置房陆续交付……

“谨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打造‘雄安质量’。”在雄安奋斗的第四个年头,建设工地从京雄城际铁路变为雄安站枢纽片区管廊,中铁九局工程师周立军难忘2019年1月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时心口那股暖流,“扎根雄安,目标不变,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选择,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着大党大国领袖的深谋远虑和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单个增长极变多个动力源,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气象万千。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19年5月21日,江西南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召开。这场聚焦中部地区崛起的座谈会,着眼的是全国发展大局。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就要努力去解决,止于至善。”“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个多月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这是对“点”与“面”的辩证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面对新情况、新要求,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画和推动,跳出“一城一地”得失来思考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这是对“进”与“退”的辩证把握。

长江严重透支,习近平总书记曾痛心地形容她:“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沿岸一些地方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

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有所不为”的战略判断,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远见。

这是对“取”与“舍”的辩证分析。

“不能说‘捡到筐里都是菜’,一体化发展不能仅仅是空间转移,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取和舍。

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这是对“慢”与“快”的辩证指引。

白山黑水不会忘记——2018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用4天时间,行程两千公里,把脉问诊东北地区,并给东北干部群众打气:“东北振兴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必须解决好精神状态问题。越是困难,越需要‘真把式’,要真抓实干。”

滚滚长江不会忘记——2020年8月,安徽合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大家谈成绩、说问题、谋共识、献良策,意犹未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长三角发展指明了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多次到横琴考察,亲赴香港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幅幅崭新的区域经济布局画卷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

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打通经络,开创新局。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白山黑水到巍巍贺兰,从渤海之滨到黄浦江畔,下厂房、进车间,参观创新馆,考察科技园,“创新”始终是总书记部署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词。

应对外部挑战,凭创新掌握主动权。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企业负责同志着重汇报了自主创新情况。总书记登上装配完成的高速动车组,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总书记指出,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缩小内部差距,靠创新增强竞争力。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释放活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次到长三角三省一市考察调研,都要看一看创新成果。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协调是内生特点。“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一句顺口溜折射京津冀地区发展“落差”。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定调了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

随后,一趟趟调研、一次次论证,协同发展的战略不断深化。北京新的“两翼”——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想,激荡了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不仅是京津冀。安徽实现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三级跳”;中部地区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区域近邻抱团前行,“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调之花次第绽放。

探访长江,考察黄河,每一步脚印,每一次驻足,都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深邃思考。

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相继作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广东,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总书记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总书记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粤港澳大湾区是开放的产物,更要依靠开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闯出新路。2018年11月,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习近平主席对大家提出希望:“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1997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帮助实施了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故地,感慨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便民洗衣池边同村民唠家常,到采煤沉陷区考察避险搬迁安置,帮林场职工算收入支出账……一次次互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自然流露,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带给人民,激励人民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清晨,香港,与专家探讨产品新功能;中午,深圳前海,跟团队落实新方案;晚饭前,惠州,做新产品质检。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前,郭玮强的普通一天。

2018年,作为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代表,郭玮强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我们将持续深耕科技创新领域。”借力深港产业的互补性,郭玮强和同学刘栢林的创业项目“随身宝”,迅速完成两轮融资,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希望更多香港人特别是香港青年到深圳创业就业。”

深圳前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这里,总书记指出:“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昔日的临海荒滩,如今树影婆娑、高楼林立,创造了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实际利用港资226亿美元、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的发展奇迹。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区域协调发展谱写壮丽篇章。

打通梗阻,疏通经脉,基础设施“通”起来。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岸边正在锻炼休闲的市民见总书记来了,兴奋地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今天上午,我在上海参加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下午就来南通了。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习近平总书记生动的话语,赢来大家的热烈掌声。

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通达要先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借助京津城际、京雄城际、京张高铁,“轨道上的京津冀”风华正茂;长三角地区省际断头路首批17个重点项目,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通车7条;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目的地已辐射到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8个港口,货物品类达640种。

自立自强,平台共享,创新资源“聚”起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下好量子科技发展先手棋,多地合作诞生的“墨子号”已在太空遨游5年有余;坐落张江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可广泛应用于生命、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研发,被称为“长三角公共实验室”;赣鄂湘三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对30余家联盟会员单位授牌,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正式启动上线,实现跨区域仪器资源共享。

生态优先,协同保护,空间治理“绿”起来。

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却一度污染严重。在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两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了府河成都段黄龙溪的污染问题,强调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向总书记报告:“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已提升到Ⅲ类。”

“正在逐年好转。”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表示肯定。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如今,滚滚长江碧波荡漾。江上,“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频频现身;岸边,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2020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较2016年提升14.4%。

打破壁垒,统筹发展,体制机制“融”起来。

“推动好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再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长三角编制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京津冀推进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和医保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江西、贵州、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一项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经验,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注入动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愈发清晰。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新时代旌旗招展,新征程号角鸣响,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中国,如鲲鹏展翅,乘风翱翔。

[责任编辑:曲统昱]
标签: 区域经济   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