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发挥“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效应

思政实践

“四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效应,突出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时代所需。“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更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讲“四史”,引导学生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引领学生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史观融合: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要树立正确党史观。通过历史档案、资料、案例、历史遗址遗物等展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奉献的英雄事迹,充分发挥“四史”教育的“求真”功能,利用史料的解释力,对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给予坚决抵制。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方位,扩展历史视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

理论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全面地看待历史

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四史”不仅能以历史故事、红色印记等史料丰富思政课内容,而且以史论结合、实地考察、潜移默化等教育方式丰富思政教育方法论,用生动的历史事实、历史故事、历史成就和党的百年奋斗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增强思想理论的可信度、说服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实践融合:挖掘用好“四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

开展“四史”教育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照革命先辈的事迹认真剖析个人学习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四史”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日常学习工作,践行初心使命。挖掘“四史”红色资源,找准教学融入点。挖掘“四史”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支撑资料,把丰富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以鲜活的案例和背景资料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找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能够增强其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加强“四史”成就和经验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更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

守正创新,提升融合效应。还要鼓励学生分享党史故事、读书报告、制作微电影、开展项目讨论等,提升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好主流媒体网站、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等,推送英雄人物事迹、重要历史事件、党史故事等;进行线上教学,开设线上“四史”课堂,建立“四史”线上学习小组,实现学习资源的快速交流,提升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守正创新,挖掘利用好“四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为新时代的“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更多新思考和新路径。(作者:张春艳 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思政实践   思政课   党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