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我国筹建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厂221厂鸟瞰图厂鸟瞰图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自创建以来,中国核工业至今已历66年,几代核工业人筚路蓝缕,用智慧、血汗乃至生命浇筑出强核之路。本世纪初,中核集团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梳理为“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它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核工业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赋予中国核工业新的使命,为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励核工业人点燃心中那团火,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在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基础上,中核集团提出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伟大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中传承和发扬,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和典型故事,推动中国核工业劈波斩浪,勇往直前,驶向核强国的光明未来。
“两弹一星”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出的伟大精神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发展中国核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66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核工业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历程中,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积淀了丰厚的精神底蕴。
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是我们的制胜法宝,“两弹一星”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出的伟大精神,为中国核工业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于敏、郭永怀、彭士禄……一个个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之光,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钱三强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同为核武器研制元勋之一的彭桓武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对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成熟的研究条件,毅然选择回国的那批科学家,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王淦昌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本来在国际学术界很活跃,但是从1961年到1978年,长达17年,王淦昌这个名字消失了。他改名叫“王京”,成为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当他已经快60岁时,还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加班工作,他说“咱们干这种事,没有礼拜天,只有星期七”。
一次空投氢弹试验失败后,作为核武器研制的理论负责人,邓稼先要去爆心查看原因,有人想替他去,邓稼先说:“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最了解进入爆炸核心300米半径范围内的危险性和对于身体的伤害,但仍奋不顾身地走入那片死亡之地。他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实他一直喜爱的是基础研究,但在很多机会面前他没有摇摆,而是隐姓埋名28年,只为了祖国所托付的核武器事业。回首往昔,他说“如果国家需要,我还会义无反顾”。
革命先烈彭湃之子、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彭士禄自谦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其实,这两件事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彭士禄于2021年3月逝世,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与他热爱的核潜艇相伴,永远守卫着祖国的大海。2021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彭士禄院士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郭永怀刚回国时,和侄子郭辉远第一次见面,20来岁的青年军官郭辉远对这个从美国回来的叔叔充满警惕,用审查式的口吻问对方:“你为什么要回国?”郭永怀的回答是: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炮轰了英舰“紫石英”号,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感觉中国共产党真有骨气,国家由这个党来领导,一定有希望,遂决定立即回国。
这些核工业功勋前辈的少年或青年时代,正是国家危急存亡、民族饱受欺凌的近代,“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看着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从独立到富强,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强,个人得失不会放在心上!
在艰难创业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奋战在茫茫戈壁、高寒草原、穷乡僻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共同创造了一曲不朽的核工业精神颂歌。
伟大精神永不过时。“两弹一星”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理想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蕴含了共产党人同心协力、勇于登攀的敬业精神。正如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所说:“我国核工业具有天然的红色基因。‘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中核集团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从党的百年伟业、伟大征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奋进的力量,从老一辈核工业创业者身上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从党史、核工业发展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每一名中核人的使命和责任。中核集团一位新入职的员工说:“‘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初识核工业,它带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充满着神秘感;再识核工业,它的容颜让人热泪盈眶,壮志满怀。”
核工业精神: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中赓续升华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始终把国家需要摆在第一位,中核集团不断探索实践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有效路径,赓续和升华核工业精神,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对干事创业的指引和激励作用。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国核工业历经两次艰苦创业而发展壮大。第一次创业研制成功“两弹一艇”,确立了我国的核大国地位,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第二次创业从铸就秦山核电“国之光荣”到打造“华龙一号”国家名片,实现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及“走出去”。
两次艰苦创业中,中国核工业自觉践行党的指导思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凝练铸就了“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并于2005年在庆祝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大会上首次发布。“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形成于第一次创业时期,发展于第二次创业时期,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核工业的丰富和发展。
1955年出生的刘建华,2013年去世,他的一生都与“找矿”结缘。重病躺在病床上的他,盯着吊针架还在恍惚中呢喃:“井歪了,纠斜,纠斜!”他曾任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副院长,负责过滇西铀矿、梁河金矿等普查项目,其所主持的西藏南木林县嘎扎—杜鲁铀矿普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西藏铀矿空白。初上高原,许多年轻人都会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50多岁的刘建华从来没有退缩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一直奋战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长期缺氧又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宁可多爬一座山,也不能放过一个找矿线索。地质没有捷径,我们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把矿找出来。”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个子虽不是特别高大但身形永远挺拔,没有一丝一毫的佝偻……他曾担任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总工程师,实现了我国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2014年,叶奇蓁80岁寿辰,与他共事多年的几位好友,特意在北京为他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生日宴。席间,切蛋糕时,叶奇蓁许下生日愿望是:“再干10年!”彼时,中国三代核电的发展正是崎岖坎坷之时,引进自美国的AP1000机组建设陷入拖期“泥潭”,而自主技术“华龙一号”尚不知能否顺利落地,正在经历最困难的时刻……干了一辈子核反应堆的叶奇蓁,那时想着,再帮着托举10年,等自主三代核电走上正轨。誓言掷地有声,落地无怨无悔。时至今日,与核能相关的各个评审会、研讨会、鉴定会等,依然经常看到叶奇蓁活跃其间的身影;牵头中核集团、工程院等与核能或能源相关的科研课题,亲力亲为作调研、写报告、指导后辈……
中核集团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一生坚守只做一件事,为中国快堆事业呕心沥血。核工业总医院妇产科医生史明,不顾自己身体不适,抢救高危孕产妇,因公殉职。中核建中维修安装部精修班班长曹子昆,先后完成了1000多次关键设备的维修工作,守护核动力“心血管”。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领衔研发设计“华龙一号”,为我国核电“走出去”交出了靓丽名片……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乃至生命,诠释了第二代核工业人的精神。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我国成为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这为“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的指引下,国之重器终于铸就,核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如果说中国核工业的第一个30年充满艰辛和荣誉,第二个30年充满曲折和奋进,那么第三个30年则充满斗志和希望。面向下一个30年,从201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和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共同构成新时代核工业“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核工业发展的接力棒,担负起新时代的国之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与时俱进,赋予核工业精神新的时代内涵。2021年2月1日,凝练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正式发布。其内涵概述为“强核是事业,报国是承诺,创新是法宝,奉献是境界”。
精神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点燃心中那团火”,这是余剑锋对干部职工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结合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中核集团进一步挖掘和传播“两弹一星”精神与核工业精神的内涵,使其更加深入地进驻十余万中核人的内心。组建以青年职工为主的宣讲团,开展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暨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巡回宣讲;组织核工业离退休老同志积极发挥余热,在所在城市、社区通过创建展馆、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组织开展了首批核工业文化遗产的评选和首批19家党性教育基地的评选,进一步扩大“两弹一星”精神与核工业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守正创新、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凝聚起广泛的共鸣,点燃了大家心中强烈的认同和滚烫的激情。
不灭薪火:引领建设核工业强国的新征程
伟大的精神既凝结着以往的奋斗,也昭示着未来的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党领导下的核工业,“强核报国”其实一直就是核工业精神不变的内涵。
核工业的初心简单、明了:为了国家强大,不受欺负。这份从未改变的初心,如今已经拥有更为充足的底气和更加广阔的内涵。
当前,我国核工业从核电建设规模、核能技术研发、铀浓缩供应等各个方面昂首步入世界核能发展的第一阵营。中核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的核工业强国,意味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能产业,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实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助推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倾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被首次鲜明地提到核工业精神中。中核集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华龙一号”、“玲龙一号”、高温气冷堆、聚变堆、国产钴60等重大成果。
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要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改革创新。”余剑锋说,“唯有在变中求发展,唯有在变中高效前进”。中核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通过完善集团管控模式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科研院所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在增强活力和提高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
谈到“奉献”,有些人的第一感觉那是老生常谈,是过去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核工业人的无私奉献不仅存在于创业初期的啃窝头、住地窝子,也鲜明地体现在新时代的核工业人身上。
“倒在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胡仁禄,无数次行走在海拔2500米村落的每一块土地,让滩汪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然而他因过度劳累,划上了57岁的人生句号,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作为中核集团派驻的扶贫干部,他将核工业精神诠释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中核集团始终担当中央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和先锋队,26年持之以恒深耕扶贫地区,覆盖全国22个省、44个县、70多个村的对口帮扶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中核集团召开的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余剑锋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就,兑现了集团公司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活条件恶劣、手机没有信号、与家人分离……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一群核工业的青年远离繁华都市、坚守在荒漠戈壁的无人区?2015年,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坑探设施工程地处戈壁,风沙肆虐、暑酷冬寒。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80后”副院长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一个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扎根无人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关键时刻、重要关头,精神的力量更将集中体现出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核集团第一时间组织捐款6400余万元,捐赠大批医用物资。勇敢逆行,派出282名医护人员,派出首支中资企业派驻境外项目的医疗队。发挥核技术在辐照消毒等方面的优势,将原来需要7—14天的消毒灭菌时间缩短至1天以内,为228万套医用防护服、2011万副医用乳胶手套提供了免费辐照灭菌服务。为了完成国家使命,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单位克服了一系列难题,始终保持高强度密集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广大中核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与核工业精神,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的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以实实在在的力量影响人心、左右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离不开为国为民真诚奉献的精神。中核集团倡导新时代的核工业人继承和发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优秀品质,甘做强核事业的付出者。余剑锋对中核职工说:“奋斗的人生最幸福,投身核事业,伟大而荣耀!”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核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不断从精神传承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统一思想行动,推动改革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自己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