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7]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要体现民族性和继承性,二要体现时代性和原创性,三要体现专业性和系统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个成绩,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8]国际社会期望更多更好地学习借鉴反贫困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与造福世界的宽广空间,其科学体系与核心要义业已基本成型。

其一,核心要义完整。习近平总书记从逻辑体系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进行严谨论证,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逻辑基本结构。从具体内容来看,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独特政治品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鲜明价值追求。第三,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制度优势。第四,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我们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独特方法论。第五,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主体动力。第六,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文化密码。第七,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践成效评价的主要标准。[9]这“七个坚持”就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总纲或核心要义。

其二,基本方略科学。新时代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或“秘密”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在扶贫减贫领域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勇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追求。[10]基本方略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或步骤:一是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二是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三是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四是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五是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11]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其三,世界意义明显。新时代我国反贫困伟大实践,不仅实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而且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使人类反贫困思路之内涵和外延得到巨大拓展。新时代的反贫困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其理论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要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三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四要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五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六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12]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在理论层面上形成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新认识,极大发展了当前的人类反贫困理论,而在实践层面上不仅大大提振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消除绝对贫困顽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亦为这些国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之反贫困道路提供了现实样本或镜鉴,并让其看到了解决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难题的胜利曙光和光明前景。[13]

显然,上述成功经验或认识,来之不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反贫困伟大实践的理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反贫困领域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