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但凡伟大的实践,既创造伟大的成就,产生伟大的影响,又必定催生伟大的理论。这是实践与理论辩证关系的生动展现。
其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六大鲜明特征。第一,它是大国的反贫困理论,不是小国的反贫困理论。第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反贫困理论,是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大国的反贫困理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反贫困理论。第三,它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的反贫困理论,不是偶然取得成效的反贫困理论。第四,它是被广泛的和巨大的成效证明了的反贫困理论,不是被个别的和一般的实践成效证明的反贫困理论。第五,它是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构成的理论支撑体系。第六,它是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称赞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理论,不是自弹自唱的理论。这些鲜明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坚实基础、时代价值与强大生命力。
其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总体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在中国持续反贫困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也是在世界各国共同探索治国难题过程中形成的,它深刻、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如何大规模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难题,怎样在精准理念与方法指导下,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系统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系列问题。这个理论在性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而不是其他性质的反贫困理论;在形态上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而不是别的理论和别的国家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能够指导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同时也是人类反贫困理论独具特色的重要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其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等纲领性文献为代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则”,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纲要内容,构成其“四梁八柱”。此后提出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分则”,是“总则”在社会各领域的内涵拓展和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所结出的硕果,更是呼唤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其实践之旗帜和理论之标识。另一方面,是推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研究的需要。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反贫困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理论却在西方。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让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阶段,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预定的减贫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实现。这是何等伟大之彪炳史册的反贫困成就。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获奖理由竟是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不图虚名,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中国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贡献何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还需要进一步根据理论体系构建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卓有成效地做好理论研究与学理阐释工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提出,既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符合理论形成的规律,同时也等于明确了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时代使命与紧迫任务。要让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世界上真正全面展现自身的贡献与影响,必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进行总结提升,创造出与脱贫攻坚实践成就影响相当的理论体系,让我国的反贫困理论同反贫困成就一样获得世界公认并继续造福人类。
注释
[1][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19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6~372页。
[4]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5][6][8][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9、9、12~14页。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10][11][12][13]《人类减贫的中国实施》,《人民日报》,2021年4月7日,第9版。
责 编/张 晓
汤建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廉政智库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党史。主要著作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研究》《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不朽的精神》等。姚选民,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解龙,长沙理工大学二级教授。
The Main Basis, Scientific System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ng Jianjun Yao Xuanmin Liu Jielong
Abstract: 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 in China's long-term anti-poverty practice, and also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jointly exploring the governance problems. It profoundly,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how to eliminate absolute poverty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which is still an unindustrialized country, the problem of how to build a set of effective policy system, work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ilored ideas and methods, and also the problems about "who to support, who to help, how to help and how to retreat". In order to make 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uly and comprehensively show it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we must summarize and improve the "discipline system,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create a theoretical system comparable to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ke the anti-poverty thought of our country be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and continue to benefit mankind, as is similar to our country's anti-poverty achievements.
Keywords: anti-poverty theo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