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的书面致辞中指出,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近期,我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陆续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作为经济大省、能源大省,广东应当如何作为?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南方日报推出“绿动广东”——“双碳”大家谈系列高端访谈,对话院士、知名经济学家、世界500强企业CEO等,共谋广东绿色发展道路。敬请垂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刚刚在格拉斯哥落下帷幕,在此之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已经迎来了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紧随其后国务院又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而提出的具体行动方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看来,实现“双碳”,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工作将在“1+N”政策体系的统一部署下展开,“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发展不冲突,要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理解‘双碳’。”
●南方日报记者刘倩
策划:王溪勇吴哲
统筹:刘倩
把握了“双碳”机遇就是把握了下一步的发展权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刚刚落幕的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杜祥琬:可以说气候是能源惹的祸,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尽管各个国家之间有一些矛盾和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引导能源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所以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要进一步落实好《巴黎协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是全世界的共同利益。
南方日报:可不可以说,“双碳”就是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把握了“双碳”机遇就是把握了下一步的发展权?
杜祥琬:这个提法很好,这个认识很有价值。“双碳”可以说是对能源革命的进一步的解释,下一步就是要走低碳发展的路线,2030年、2060年就是我们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两个目标。
要认识到,“双碳”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发展不冲突,低碳不仅能够发展,而且是新型的发展,将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把“双碳”机遇看成新的发展权认识非常对。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是重头戏
南方日报: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杜祥琬:确实有不小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12个字,我们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比较大,要解决这几个困难就是要补我们的短板,一个产业结构调整,一个能源结构优化,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转变发展路径。
南方日报:那么“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会给产业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把节能提效放在首位?
杜祥琬:“双碳”目标首先点出来的就是产业结构要调整,紧接着就是节能提效放在首位。我们让数据说话,中国现在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虽然相比我们过去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如果达到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就可以再下降50%。而且这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相比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我们是2.7倍,可见我们降能耗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所以重点就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了这种时候,不能再靠继续发展双高产业来提高GDP了。
南方日报:能源结构方面,我们提出了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的目标。您认为实现路径和困难都是怎样的?
杜祥琬: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一说起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常常听到六个字: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会影响我国的能源政策。
煤油气都是化石能源,除了化石能源,我国还有丰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资源量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光伏、风电发电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82%、47%、39%和29%。技术创新为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是所有的现在的技术都够用的,我们要有一些新的技术上的创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
不能把限电赖到“双碳”身上
南方日报:但是近期全国普遍缺电引发关注,有声音担忧,“双碳”目标会不会影响能源安全、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您对此如何看待?应当如何防范风险?
杜祥琬:让数据说话。今年前8个月,发电量同比增加14%,煤炭的消耗同比增加了8.6%,创下了2013年以来最高增速。这两个数字说明:一我们不缺煤,二我们不缺电。
但是拉闸限电确有其事,一方面用电量增长更多需求比较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用电占比非常高,虽然我们一再说不能靠着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冲动来拉动经济,但是有些地方的支柱产业还是高耗能产业,暂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能源一定要供需平衡,现在就是有不平衡的存在。而供需平衡应该怎么理解?应该是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满足,不应该增加不科学的供给。
此外,我国的发电能力是不弱的,煤电近几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只有4000多小时/年,其实全力发电可以达到6000多小时,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效发电装机容量不够,而是煤价太高,发电越发越亏。但这不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体制机制是可以被解决的。煤、电应该是一家,煤和电才构成了煤电,所以体制机制问题要解决好,不应该打架,而是共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电力安全。
所以不能把限电赖到“双碳”身上。
南方日报:未来新能源发电将成为主流,如何理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杜祥琬: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实现供需平衡,要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要采取分布式和集中式结合的原则,减轻集中式电网的压力。这也可以实现自产直销,并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培育大批量的“产销者”。有了这样的思路,家庭和企业就不仅是电力的消耗者,还可以是能源的生产者,比如用自己的房子生产能源,不仅增加当地能源的自给率、独立性、安全性,还能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大电网的冲击。
可再生能源大量并网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要在逐步的实践当中摸索。
要让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
南方日报: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
杜祥琬:所谓运动式减碳就是“头脑发热”。有些地方用发展双高来推动以后的复苏也是头脑发热,也是运动式的。所以就是发展一定要做好科学规划,践行好新发展理念,不要把低碳名声搞坏。
未来的发展就是低碳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几十年前已经达峰了,经济也还在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可以脱钩,经济发展但是碳排放可以不再增加甚至可以减少,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拐点。
南方日报:国家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如何发挥优势?
杜祥琬: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基础都不错,比如能源结构有核电的优势、有海上风电的优势,水电的优势,我也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推动全国实现双碳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