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专家解读之一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龚六堂
进入“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数字经济将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高质量就业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应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就业结构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数字经济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形态
其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产业数字化带来的就业增加更大,成为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
其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经济时代下生产效率提高,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产品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研究表明:机器人的使用使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大约0.36个百分点,同时也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了产出品价格。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刺激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会提高劳动者收入,使产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从而会增加企业劳动力需求。
其三,数字经济将催生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新的就业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具有容量大、门槛低、灵活性强等特征,如外卖骑手、在线医生、“到家老师”等,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就业的政策建议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我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要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建设,扩大中西部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壮大中西部数字经济规模,努力缩小其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数字发展基金以及实施数字人才战略,缩小区域就业质量差异。
完善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提高货币政策中就业的权重。货币政策要关注以自动化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要加大对就业方面的权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应数字经济下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变化。在数字经济环境下,由于信息沟通更加便捷,岗位流动性会增加,各种短期、灵活、跨区域的就业形式会逐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要调整适应数字经济下的新型劳动关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适时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覆盖新型的就业人群;同时,解决社会保障的跨地区流动性,适应数字经济工作方式变化带来的人员流动性。
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经济劳动供给水平与质量。在初等教育中引入数字经济技术方面课程,培养下一代数字化应用与创新能力,保证数字经济技术在初等教育均等化。在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加大数字经济科研投入,加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人才培养,实现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自给。在职业培训领域,推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职业培训。
继续出台政策壮大新模式新业态,规范市场,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培育壮大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新型就业模式。支持传统就业岗位转型,促进就业线下模式转化为线上模式,利用弹性化、多元化、灵活化的就业方式化解失业风险。建议扩大从事基础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人员编制,支持数字技术的基础科学与核心技术突破,同时缓解信息技术对于原有中等白领阶层的冲击。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升级。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第二产业还保持相当的规模,而且未来还会保持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适规模,这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势。可以通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提升竞争力,从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制造业部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