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西方智库和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妖魔化解读,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都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方向。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应该在内容方面紧扣“一带一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在方法上则需要做好宏观叙事与微观讲述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故事 国际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近10年来,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最突出代表应当就是2013年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历史过往中各大国以武力征服手段步入世界舞台中央所完全不同的是,崇尚“和为贵”和“分享”文化的中国是以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发展共赢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
然而,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似乎动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奶酪”,特别是高居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想当然地从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来诠释甚至妖魔化“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给“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本身制造了障碍,而且对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及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国际话语传播过程中,讲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智库和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妖魔化解读
自2013年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主要来自西方智库和媒体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抹黑甚至妖魔化解读就一直如影随形、几乎从未停止过。各种抹黑的论调林林总总,如“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经济掠夺论”“环境破坏论”和“债务陷阱外交”等。比如其中的集大成者,美国权威智库“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CNAS)在2018年9月发布的题为《权力的游戏:应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报告中,就从地缘政治、国际秩序、军事扩张、债务陷阱、规则破坏等方面全方位妖魔化解读了“一带一路”。该报告的主要抹黑观点如下:“一带一路”正在侵蚀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础,其影响已经从地缘政治延伸到商贸领域,再到国家治理和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增加了中国投放海外军事力量的需求,正呈现出大量的军事挑战;通过贷款给一些政府,中国制造了将接受国置于依赖和脆弱性境地的债务陷阱,而且将会努力把“一带一路”的一些金融风险转移到外部;非中国公司将面临不公平竞争;“一带一路”正在削弱欧洲对华政策上的一致性,因为南欧和中欧不太富裕的国家公开欢迎中国投资,而西欧和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仍然很谨慎;一些接受“一带一路”投资的国家治理质量将下降。①
近年来,由于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高涨,中国在非洲大陆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妖魔化“一带一路”的论调又开始集中攻击,称中国在非洲耗巨资修建所谓的“白象工程”,给非洲国家造成“债务陷阱”继而丧失“经济主权”,等等。2018年末,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推出的“新非洲战略”,就明确指出对美国利益最大的威胁是中国和俄罗斯,要在非洲“驱逐中国影响”,让非洲国家“走美国模式”。②2021年初拜登上台后,国务卿布林肯4月27日在线上“虚拟访问”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时,又“提醒”非洲国家在和别的国家打交道时要“睁大眼睛”,要警惕“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再度炮制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③
由于非洲知识精英大多留学欧美,非洲舆论受西方观点影响也很深,因此西方从政界到媒体智库炒作的所谓“一带一路”项目会导致非洲陷入“债务陷阱”的论调,在非洲的自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中很有市场。以至于稍有风吹草动的“爆料”,就能够很快在非洲以致国际媒体上掀起一阵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舆情围剿。如2018年底,肯尼亚总审计长致肯尼亚港务局的一封函件意外在网络泄露传播,信中提及若肯尼亚铁路公司违约,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作为债权人对肯尼亚港务局和托管担保金行使债权。此“爆料”一出,各种反华媒体如获至宝,很快所谓“蒙巴萨港口将被中国接管”的传言便在肯尼亚以及非洲其他国家广泛流传。肯尼亚将用港口抵债的假设性言论与“债务陷阱”的舆论相互配合,将中国置于舆论压力之下。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自解释蒙巴萨港不会被中国接管也未能完全消除误解。④
从理念到行动:“一带一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在反击西方智库及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妖魔化解读时,我们首先需要在传播内容方面讲好“一带一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修路架桥等“硬件”方面,更体现在“共商、共建、共享”“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软件”方面。
从理念“软件”方面看,“一带一路”倡议给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治理、南北关系发展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一种对外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旨在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与亚欧大陆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实现更紧密的联系,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但与过去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诸如美国支持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对话”和相关援助方案相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完全是“去意识形态化”的,欢迎全世界所有国家参与共建,具有最广泛的包容性;“马歇尔计划”则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是对口支援西欧的民主国家。另外,在“南北对话”和“南北合作”的框架下,西方发达国家更是推行“有条件的援助”和采取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姿态与受援国打交道。在很多情况下,西方国家及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提出的援助前提条件之多(写满数页纸、多达几十条以上)、放款谈判时间之长(甚至10至20年)几乎已经使得这些“援助”对受援国急需改善的国计民生而言失去了任何意义。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开支票”的援助机制,而是一个中国愿意拿出启动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大平台。尽管这是中国提出并主要由中国提供资金支持的平台,但中国从一开始就提出并一直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理念。也就是说,相关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都是基于各国共同协商,而不是任何一方大包大揽或者“一言堂”单方面决定,各国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并由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各地的践行,其发展内涵、实施路径和努力方向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大型基础设施到更接地气的民生工程,从宏观地表述“一带一路”到微观和具象地描绘“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一带一路’”“创新‘一带一路’”和“廉洁‘一带一路’”等,“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在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实践。与国际上一些民粹及保守势力鼓吹“去全球化”及“中美脱钩论”截然不同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本身及实施过程均是在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是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均遭遇巨大挑战,以及国际关系中“自我中心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倾向日益抬头的当下,国际社会坚持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显得尤其必要,“一带一路”倡议所彰显的上述理念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在国际上大力传播。
从行动的“硬件”方面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8年来在“五通”方面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我们在对外传播时更应该大讲特书“一带一路”对于推动参与国的减贫和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可以说是实现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在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时踏踏实实做的事情。修了多少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翻修和新建了多少机场航站楼和港口,打了多少口井,供了多少千瓦的电等,这一切都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的最强有力“素材”和“武器”。
非洲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54个非洲国家中迄今已有46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非洲国家之所以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抱有极大热情,是因为近20年来中非合作给非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非洲国家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赋予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实现非洲经济从前工业化到全面工业化的跨越性发展。笔者2018年8月初赴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开会考察时看到,这个人口仅100万的非洲小国有着强烈的发展意愿以及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携手开拓未来的干劲和激情。吉布提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都贯穿着中国的巨大存在,如由中国公司参与管理的非洲最大自贸区当年7月初已经开工建设,2016年10月就建成开通了从吉布提到埃塞俄比亚首都的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等。难怪乎吉布提总统伊斯梅尔·盖莱2017年11月访华时曾感叹地说,“西方人来了100多年,我们的国家还是这么穷,中国人才来了3年,就让我们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⑤。的确,这一发展的希望就源自“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新动力和新梦想。和中国人民拥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样,非洲人民也希望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中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也因此成为非洲国家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最佳路径。
因此,从理念到行动都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方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该是我们塑造国际形象的最有利路径。而在国际形象的实际塑造过程中,如何走好这条路径,则需要做好宏观叙事与微观讲述的有机结合。
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宏观叙事与微观讲述的有机结合犹如骨架与血肉的关系,而且某种程度上也如同“大写意”与“工笔画”的关系。在宏观的“大写意”层面,“一带一路”的国际叙事要立起来的,是中国推进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微观的“工笔画”层面,“一带一路”的国际叙事则是从一个个发展项目所带来的改变中,描绘出踏实苦干、智慧勤劳、有血有肉的中国建设者形象。说到底,一国的国际形象既由其对外政策的理念与实践来塑造,也与民众的参与和贡献密不可分。
首先,在“一带一路”主题的宏观叙事层面,需要通过大型的“一带一路”首脑峰会、高级别的国际研讨会、学者智库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媒体的深度报道,弘扬“一带一路”倡议在理念和行动上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理念的不断发展是如何与国际社会针对气候变化和创新发展的努力携手并进、相向而行的。
事实上,中国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召开的两次“一带一路”北京峰会就对“一带一路”倡议理念的全球宣介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2017年第一次峰会吸引了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2019年第二次峰会则有40国领导人及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参加。除领导人圆桌峰会外,还同时举办了企业家大会、12场分论坛、高级别会议等。从峰会举行的配套分论坛数量及主题内容看,都充分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理念上的与时俱进以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如第二次峰会的分论坛数量扩大到12场,比首届增加一倍。除了首届原有的“五通”和“智库交流”六个主题外,新增加了廉洁、数字、绿色、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地方合作等主题。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设想,随着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取得成效,我们还会举办新一届“一带一路”峰会,讨论的主题还将包括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人类健康卫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
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有多个麦克风。除了政府层面组织的高端会议,学界、媒体则可以通过组织高端大型国际研讨会、发表学者智库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媒体的深度报道等方式,以一种非政府的、更超然和更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形象塑造。笔者曾有幸参加过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组织的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研讨会,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虽然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中也难免有对“一带一路”倡议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和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才能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对于澄清一些误解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越是国外著名智库出版的报告、国际著名学者发表的著述或采访报道,产生的国际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我们也特别需要注重收集这方面的相关成果,用子之矛来攻子之盾,这样产生的国际传播效果比起中国学者和智库的发声效果当然更好。比如,当一些国际反华舆论拼命炒作“一带一路”项目把一些参与国带入了所谓的“债务陷阱”时,国际著名智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2020年8月发布的一篇题为《驳斥“债务陷阱外交”迷思——沿线国家如何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报告则指出,几乎所有的“一带一路”项目都是由东道国出于本国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而发起,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绝非债务陷阱。总部位于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2019年初发布的《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报告中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新的区域和全球主义的“双赢”,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公共领域提供了一条新的投资道路(不仅仅是贸易路线),并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其他新机构共同发展。
即便在反对和抹黑“一带一路”最多的美国智库和高校中,也同样有支持“一带一路”的智库和大学发出其客观的研究报告。如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学府威廉玛丽学院下属的一家名为“AidData”(意为“援助数据”)的学术研究机构,在跟踪研究中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138个国家的3485个相关项目后,在2018年9月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发展项目,尤其是中国的交通项目,正在缩减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平等。⑥“一带一路”建设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助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无独有偶,同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贷款根本不是导致亚洲和非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问题的原因,反而西方国家才是他们最大的债主。
其次,在“一带一路”建设效果的微观讲述方面,需要通过项目及参与者的个案故事来讲述“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家减贫和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样的微观讲述有项目和企业名称、参与国家、具体人物的亲身感受,因此是鲜活灵动的,能够起到打动人心和以理服人的效果。比如说,2017年5月31日开通的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与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仅运营的第一年内,就累计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和运营管理人员,100多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攻读铁路本科专业。⑦“一带一路”项目还是“接地气”并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民生工程项目。比如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助推的援非“万村通”计划,以及自2011年底就开始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鞋厂的华坚集团,它实现了中企自身与投资所在国的共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故事,正频繁地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企业及企业家中上演。
总之,“一带一路”犹如一瓶香醇美酒,陈得越久,就越是香醇。而那些被人曲解的或是诟病的不和谐因素,都会随着时光而消逝,犹如真理会越辩越明一样,“一带一路”倡议的正能量会越积聚越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
①Daniel Kliman and Abigail Grace, Power Play: Addressing China’s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 Oct.2018.
②周远方:《蓬佩奥:将驱除中国影响,让非洲走“美国模式”》,观察者网,2018年6月20日。
③《布林肯‘虚拟’访非抹黑中国,外交部:美想在非洲搞‘二选一’,非洲国家不会答应》,《环球时报》,2021年4月29日。
④《肯尼亚当局回应“用港口给中国抵债”:没这回事》,海外网,2018年12月24日。
⑤《一个总统的感慨:西方人100多年搞不定的事 中国人才用了3年》,央视网,2017年11月23日。
⑥《西方追着黑中国的这件事,刚刚被西方人自己打脸了!》,《环球时报》,2018年9月12日。
⑦《中国公司本地化运营蒙内铁路赢得肯尼亚民心》,环球网,2018年6月19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