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林江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年来,工信部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经培育了三批4762家“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由此可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两个抓手: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体系,二是自下而上的培育辅导体系,两个体系需要无缝对接,而不是各自为政。两个体系有效运作的结合部是省(直辖市)级政府。
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而言,省(直辖市)级政府润滑剂和助推器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里所指的润滑和推动角色,是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评估本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产业的分布和竞争力现状,明确本省(直辖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应该在哪些行业、领域重点发力,评估现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希望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或者行业龙头企业的可能性和路径。由于相关的评估涉及很强的专业性,而且目前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多数是跨区域经营的,由省(直辖市)级政府来充当评估角色是比较合适的。
二是派出得力的干部、聘请行业专家到基层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工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核心的工作是转变企业负责人的观念。目前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为了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培训计划。事实上,如果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可能将意味着地方政府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构建更宽广的架构来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汇集资源和支持力量。有人认为,中小企业要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甚至成为“独角兽”企业,缺的是资金支持。但是,只是把眼光盯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让有意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中小企业拥有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以及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未来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四是因势利导,寻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个小环节的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提升经济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爆发点可能是源于某家中小企业的一个不经意的专利发明,因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细分过程中,一个不经意的小环节的创新得以突破,很可能对整个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和商业模式的转变带来深刻影响。省(直辖市)级政府要统揽全局,因势利导,以中小企业的小环节创新作为契机,为他们逐渐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甚至是行业龙头企业保驾护航,成为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五是把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与重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面临着重构的挑战。现有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而产生,而未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业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可能一天就建成,往往是从传统产业链和供应链加上新的技术和创新元素演变而来,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好是传统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和适应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缓冲区和结合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既涉及市场和消费者的响应程度,也涉及企业的应变能力,更涉及政府部门的反应态度和政策取向。因此,由省(直辖市)级政府部门,例如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机构监管局、省科学技术厅等联合起来对地方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作出统筹和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基层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中小企业足够有力而细致的帮助,包括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及时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希望得到的帮扶措施;想方设法让中小企业负责人转变观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引导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让他们能够持续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引导国有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分享国企的研发和创新成果,并且让中小企业帮助国企拓展科研成果在消费市场的应用,从而形成互利双赢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