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和高度的政治自觉。它呈现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担当的思想内涵和政治路向,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整体过程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崭新特征,总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凸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辉煌,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和辉煌乐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历史自觉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第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决议。《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和高度的政治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
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集中体现,《决议》更为显著地呈现新的时代担当的思想内涵和政治路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深刻地浸染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党的思想先驱李大钊在党成立之初,就有感于历史自觉的重要性。1924年5月,李大钊对这种历史自觉作过深刻阐释,提出“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1];强调“在历史中发见了我们的世界,发见了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觉我们自己的权威”[2]。这里讲的“自觉我们自己的权威”,指的就是对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及本着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3]的自觉遵循。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三次历史决议,就是这种历史自觉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形成的《决议》,更是呈现出新时代历史自觉的新特征。《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出五个方面的科学总结: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二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三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四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五是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总是现实的,历史经验也总是映照现实的。李大钊当年就感悟到,历史自觉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4]《决议》从历史意义上凝练的“进步的真理”,就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概括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在新时代,这一“进步的真理”,是统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更是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的政治保证和思想指南。《决议》对新时代这一“进步的真理”的概括就是: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回顾历史,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为思想和政治特征的,并把这一“确立”视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5]。这一判断的历史意义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所证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继续提出“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政治路向。《决议》所作出的“两个确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程中得到历史性证明。
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理论升华,《决议》更为全面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整体过程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崭新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交相辉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7]这“三个历史”,即“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的内在联系,在《决议》中得到成功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百年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接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
《决议》从整体上提出了“四个时期”和“三次历史性飞跃”。“四个时期”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次历史性飞跃”分别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决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阐释中,深化了“四个历史时期”和“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意境,提升了“三个历史”内在联系的意蕴。
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真实写照,《决议》更为深刻地总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凸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紧密相连。《决议》回顾了百年艰辛奋斗历程,展现了百年辉煌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奋斗历程的回顾中,全面展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及其焕发的时代担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决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为指导,分领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变革,具体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部分,涉及党的全面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和条件等方面。
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所遵循主题的映现,《决议》更为突出地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和辉煌乐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也同党的百年奋斗主题结为一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青年毛泽东就曾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出回顾和前瞻。1919年8月,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系列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8]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作出的历史评价,对中华民族现实境遇作出的深刻阐释,对中华民族“改革”前景、“光明”前途、“先告成功”结果作出的充满激情的阐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历史担当和使命意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决议》对这些历史经验作出深刻阐释,包括十个主要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奋斗,世纪辉煌,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又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奋进之路。站在历史、理论和现实新的交汇点,《决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时代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
【本文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1][2][3][4]《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66页、第568页、第568页、第466页。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5页。
[6]《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第9页。
[8]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三)》,《湘江评论》,第4期(1919年8月4日)。
责编:周素丽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