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中,第一个《决议》主要依托革命史观而形成,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第二个《决议》主要依托现代化史观而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又一次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三个《决议》是在正确党史观基础上所作出的纲领性文献,把唯物史观的两大具体形态——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提出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方法论要义。必须以正确党史观学习和贯彻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关键词:六中全会精神 三个决议 正确党史观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高度凝练了“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突出了党在新时代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作出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两个历史决议。这两个历史决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解放运动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理解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之间的逻辑关联,就必须在坚持正确党史观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学习和贯彻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主要依托革命史观而形成的第一个《决议》
1945年4月,扩大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决议》)。第一个《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24年来的历史,重点总结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这10年的历史,对这10年党内若干历史问题,尤其是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出正式结论。第一个《决议》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第一次以党的重要文献形式明确指出党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卓越贡献。这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毛泽东的全党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个《决议》主要是依托中国共产党人业已成熟的革命史观而形成的。革命史观可以被用来泛指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历史观。革命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唯物史观同近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历史观,在理论上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观是从党成立伊始就开始形成的,同时也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而不断走向成熟的。
第一个《决议》创造性发展了唯物史观。经典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制度的变迁逻辑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无法提供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就必然提出改变旧有生产关系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由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构成的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工业救国、农业救国、文化救国等等。在这些药方中,有些是要先发展生产力,进而改变旧中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有些是要先改变旧中国的文化格局,提高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理解了唯物史观,提出中国要实现救亡图存,首先必须改变上层建筑,发动政治革命,进而改变旧中国的经济基础,最终实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促使唯物史观实现了中国化,成为革命史观,这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总之,第一个《决议》运用革命史观对党的24年历史进行了理论审视,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在“结语”部分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一个《决议》的实质性内容是将毛泽东思想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主要依托现代化史观而形成的第二个《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决议》)。第二个《决议》的重大意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从内容上看,第二个《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探索新实践。第二个《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纠正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使全党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在第一个《决议》作出不久后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而第二个《决议》结尾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决议》之间的关联。
第二个《决议》又一次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把现代化史观用于分析党的28年革命历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32年历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二条思路。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处于对立局面,作为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中国对待那种“西式现代化”的态度不可能不受到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又使得我们难以完整、准确地理解现代化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条现代化主线。
第二个《决议》在现代化史观与革命史观相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出发,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在社会形态变迁中所扮演的“第一动力”角色。第二个《决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把革命逻辑与现代化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在肯定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斗争历程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决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又一次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正确党史观学习和贯彻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当前,国内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特征,中美两国展开全方面的激烈角逐,但又不约而同地谨慎规避着“修昔底德陷阱”。
国内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不断汲取历史智慧、拓展历史视野的要求。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在大国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构现代化史观,提炼总结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我们党仍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革命”,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炼总结党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动社会革命的历史经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以正确党史观总结和提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决议》)。第三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把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个《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总结为五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五个方面的重大成就,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革命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只有继续开展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这条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不是所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道路,而是一条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三个《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不难发现,这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一方面不断提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直面各种矛盾,不断破解矛盾,才能在斗争中带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实现党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之间的关系,在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把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去。
作为肩负领导社会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两大任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观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坚持现代化史观的必然要求。第三个《决议》明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个《决议》是在正确党史观基础上所作出的纲领性文献。这一决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把唯物史观的两大具体形态——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提出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方法论要义:坚持党的领导,在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继续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个层面的伟大革命。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董惠敏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