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好于预期,离不开一系列保就业政策的实施,也得益于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近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以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为代表的新业态经济快速崛起,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就业民生发挥着积极作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动因所在。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均居首位。稳就业保民生,除了要多路并进地“稳”存量,还应多措并举地“创”增量;目光既要放在传统行业,更要放在新业态上,特别要善于用新业态创造新就业。
新业态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岗位,但新业态群体的就业仍面临一些限制,就业服务和保障还存在不足。为促进新业态领域充分、高质量就业,应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与保障。只有形成重视、关心、维护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更好地保护新业态就业人员和相关权益。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新业态就业服务体系。出台新业态从业人员认证标准,将新业态就业数据纳入就业服务系统管理,做到社保参保和劳动用工备案及时数据协同,做好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开展针对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对新业态领域的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建立新业态招聘服务“绿色通道”。完善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就业政策,提升就业促进政策及服务的普惠性,破除部分新业态就业人员无法享受就业促进政策及服务的壁垒,强化就业帮扶举措,提供就业保障。
二是树立法律权威,规范新业态从业者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试行适应新业态行业特点的简易劳动合同和电子劳动合同,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防止企业假借新用工方式或灵活用工方式之名侵害劳动者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把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险权益纳入监察内容,加强治理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突出问题。建立不同新业态的行业工会组织,培育一批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妥善调处新业态劳动争议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优化社保服务,增强社保公共服务可及性。推行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费。探索建立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为重点,加强新业态就业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力量,实行工伤补充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让新业态就业人员在工作岗位更加省心放心。(作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