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精华。其蕴含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本质意涵启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强化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统一,必须强化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烈情感认同,必须强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和博大胸怀。
【关键词】列宁 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帝国主义战争中的“保卫祖国”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扩张势力覆盖范围,将战火烧遍整个欧洲,并延及亚非大陆。战争焦灼阶段,小资产阶级的旧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等各种错误爱国主义思潮涌现,严重冲击干扰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向和进程,严重背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对此,列宁给予严厉地揭露和批判。
所谓“保卫祖国”本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军事封建专制的沙皇俄国,以及其他处于资产阶级统治阶段的国家,其统治集团往往以“进攻”和“防御”来确定战争性质,高喊“保卫祖国”口号,来蒙骗本国人民投入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列宁指出,战争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谁在进攻,而在于什么阶级在进行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中的“保卫祖国”,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爱国主义”,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中的“保卫祖国”实际上就是支持邪恶的帝国主义和处于统治、剥削地位的资产阶级。列宁认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时的“保卫祖国”是理所应当的“爱国主义”,每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成为这种“爱国主义”的践行者;而面对帝国主义发起的以掠夺资源财富、欺压弱小民族为目标的反动战争,以“保卫祖国”为名予以支持,就是典型的狭隘民族主义,就是中了国际资产阶级惯用的欺骗蒙蔽、瓦解涣散国际无产阶级的伎俩。
小资产阶级传统爱国主义的局限性。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列宁阐明“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由于世界各国处于“彼此隔离”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对国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上升为爱国主义,就成为了旧的、盲目的、偏激的爱国主义。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争取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则争取在服从帝国主义的条件下用改良主义手段‘改善’帝国主义,适应帝国主义。”小资产阶级的传统爱国主义在一定时期可以起到凝聚民族力量、抵御外部侵略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这种“爱国主义”无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主张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对外战争,奉行用社会改良主义代替社会革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严重阻碍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的发展,严重破坏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予以坚决批判和转化。利用战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转向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内战争,才是正确的斗争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第二国际的妥协投降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彻底背叛。战争阶段,第二国际多数领袖主张支持资产阶级,向社会沙文主义者妥协投降,这严重破坏了国际工人联盟和团结。列宁认为,把帝国主义战争称为防御战争或革命战争,是对人民的欺骗,而赞成这种妥协投降的政策,就是支持小资产者愚弄工人,就是将工人残忍地拉上帝国主义者的战车,来为万恶的资本效劳。列宁还对考茨基等人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所持的“社会主义是以各民族的平等、自由、自觉为前提的……社会主义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保卫祖国”这种推论予以严厉批判。他认为,这种推论理论上是对社会主义的嘲弄,政治实践上也经不起检验。考茨基等人的论调,偷换“保卫祖国”的概念,模糊了与社会沙文主义者之间的界限,以市侩民族主义混淆国际主义。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彻底背弃,觉悟的工人阶级必须对这些错误观点坚决抵制并采取革命行动。
布列斯特和约时期与“爱国主义”断然决裂是保存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战略妥协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确立之初,正规红军尚未建立,革命政权岌岌可危。列宁为保住革命火种,争取国际革命最终胜利,以牺牲最大的民族利益为惨痛代价,险置布尔什维克于彻底分裂境地,力主与德国侵略者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
为巩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而妥协。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在首都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当时新建立的政权极不稳固,革命力量尚待继续壮大,无法抵御德国帝国主义的进攻。列宁主张立即同德国签订和约,以保存革命力量,巩固胜利果实。但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德宣战,而托洛茨基则主张“不战不和”,即一方面宣布停止战争,另一方面也不签订和约。列宁指出,一个没有军队、被战争破坏的国家,在拥有强大武力的强盗面前,靠宣传没有兼并和赔款的和约是徒劳的。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只有作出必要的战略妥协和民族牺牲,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喘息,才能争取时间来巩固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列宁观点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也得到了印证,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政权,布列斯特和约随之废除。
体现原则坚定性和政策灵活性的统一。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时期,列宁也面临着沉痛的情感煎熬。“如果我有任何办法避免这样一个和约,我是既不愿看它,也不愿遵守它的”。在面对众多反对派叫嚣的布尔什维克是在“背叛祖国”时,列宁指出“当强者踩着弱者胸口的时候,签订不幸的、无比苛刻的、无限屈辱的和约,是非常痛苦的,极端痛苦的”,但同时列宁认为这种痛苦和牺牲是战略性的、必要的,是特殊历史时期作出的必然选择。在列宁看来,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为了国际革命而牺牲自己的爱国情感是应当的,坚持爱国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也是必然的,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必要的有利于革命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交出了次要利益而保存了根本利益”。正是在这种正确策略和观点的指引下,脆弱的苏维埃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整顿国家经济、建立正规红军、巩固革命成果。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爱国主义思想。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展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立场,这与马克思爱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爱国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工人没有祖国”,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统治,爱国主义才有意义可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前后,列宁对各种爱国主义思潮的严厉批判和无情揭露,正是继承这一思想的体现。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祖国只是对于资产阶级才存在,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可言。同时,列宁并不是反对爱国主义,而是认为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同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革命运动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在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而进行的罪恶战争中,采取“护国主义”就是背叛社会主义,而已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战争才是合理的、正义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加速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亮起了光辉的灯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历史逻辑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在前苏联早期对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引领主流价值导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启示我们,保证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爱国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本质内涵及特点规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强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统一。在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中,“爱国”是爱布尔什维克,是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新时代的中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是社会主义及时出现并挽救了苦难的中国;在风卷云涌的国际竞争中,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的强烈爱国情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强化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认同。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蕴含着理性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包含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浓厚民族情愫。社会主义中国,几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接力奋斗、顽强奋斗,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大好局面,应该倍加珍惜。在进行爱国主义培育中,一方面要突出国家认同,只有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和势力作斗争,才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完整统一;另一方面要突出民族认同,各族人民只有紧紧相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融入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携手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实现全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才能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守护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成果。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强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点,具有鲜明的国际主义色彩,要求支援国际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织空前紧密,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理性应对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化挑战的全新理念,是人类当前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新时代的中国,爱国主义培育不仅要扎根本土,更要面向世界。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更具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利己主义,以更加合理的价值视角,为全人类进步发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建党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SYSK2021-02-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④王东红、王雪:《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对中国道路的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期。
责编/靳佳(见习) 美编/薛佳莹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