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这一重要论断,为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中创造了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根本力量源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和依靠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磅礴的历史伟力,在“人民战争”中创建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彰显,激发起全国人民热情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继续坚持和发展人民至上的理念,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论断,他认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此外,他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党的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真理,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人民推动历史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汇聚起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法宝。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为人民谋幸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人民谋民主,在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权的阶级性问题上,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人民谋富裕,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强调指出,“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实践充分证明,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法宝,更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民族磅礴伟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始终把人民作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作为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夯实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基础,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呼声,开启了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谋独立的艰辛探索。一百年后的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的荣光。(作者: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