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北京要展现出大国首都的风范和应有的担当,顺应历史潮流和世界大势,走在城市发展前列,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分工体系中发挥全方位的影响力。新时代首都北京应紧抓推进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民生优先、绿色发展、韧性提升、共同富裕等重点任务,实现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响应人民群众对首都发展的新期待。
提质增效——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2020年北京人均GDP约为2.4万美元,是纽约、伦敦、东京等对标城市的1/3左右。为履行大国首都使命,北京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质增效是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0年北京市新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7.8%和25.6%,考虑到新发展阶段国家对大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高精尖”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另一方面要以产业疏解实现空间重构,以非首都功能疏解来优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继续加快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将首都北京打造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全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全球性枢纽。
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按照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的定位及要求,特别是实现到2035年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这一目标,北京应当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加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与服务“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多链联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成果顺畅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新经济发展,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业态促进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在大众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使创新常态化和日常化。
民生优先——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布局均等化。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北京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发展规划中也能看出,国际大都市都将公正公平以及解决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作为最重要的政策支点。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仍然存在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面向未来,北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七有”“五性”要求,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和均等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到2050年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北京应坚持不懈地抓住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要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拓展节能减排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要加大节水力度,控制用水总量和治理水环境污染;三是要推动区域大气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健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三地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与协商统筹;四是要大幅扩大绿色空间,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
韧性提升——着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北京要想保持高质量发展也应当加紧前瞻布局提升城市韧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挑战进行更加充足的准备。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当完善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以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城市韧性,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保留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担风险,建设基站、封闭环卫仓等移动公共设施模块以提高危机时刻城市基础设施再利用的韧性程度。在社区建设方面,应当重视并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弥补社区管理短板,及时完善社区设施与人员配置。在体制机制方面,完善韧性城市相关规划政策与制度设计,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不仅要提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目标,更需要在规划细则中就城市防灾格局、广域防灾体系等措施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
共同富裕——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均衡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同富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体现“共享”理念和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的重大实践。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理应走在“共同富裕”前列。北京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是全国的两倍多,加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全国领先,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在全国最高,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较好基础。但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低收入群体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应努力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先富帮后富、建立有效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实现包容性、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