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确立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身临这一“科学的春天”,现场一位34岁的青年技术员深受触动。9年后,他将自己创办的企业命名为“华为”,取“中华有为”之意。
任正非的创业故事,是众多中国企业家心怀家国、敢闯敢试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
2020年7月,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离不开一大批对国家、对民族怀着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有胆识、敢创新、勇拼搏,顺应时代变革,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光荣传统和鲜明底色。
正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其中,有鲁冠球首创浮动工资制,极大提高生产积极性的管理创新;有李书福“睡觉都想着自主创新”,为了占领技术制高点的不懈努力;也有汪滔不断追求产品独创性,使大疆一步步成长为“国货之光”的执着坚持……
如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企业家唯有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推动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诚信守法、坚守契约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柄编号“国博收藏092号”的铁锤。36年前,海尔厂长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中投诉买来的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仓库,发现400多台冰箱中竟有76台不合格。在那个一台冰箱要花费一位工人3年多工资的时代,他毅然拒绝了把问题冰箱便宜卖给工人的提议,宣布将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76台冰箱,换来的是一个企业的诚信根基;一把铁锤,彰显着中国制造的质量自觉。
大浪淘沙,企业守规则、讲信用,才能打造出更多老字号、金字招牌,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真诚回报社会,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符合时代要求。
100多年前,一代儒商张謇根据《周易》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给自己的纱厂取名“大生”,寄托着心系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今,新时代的企业家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倾情投入、回馈社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企业家不遗余力地驰援物资、慷慨解囊;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近11万家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论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关爱员工、依法纳税、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企业家都应当有为、大有可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增强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根植致富思源的浓厚情怀。
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充盈、强健国家的经济力量。
“谢谢,曹德旺。”2020年,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导演在领奖时特意用中文致谢,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位中国企业家“用玻璃看世界”的故事。在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他有勇有谋,面对美国商务部不合理的反倾销控诉,坚决把官司打到底,让福耀玻璃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个打赢“反倾销”调查官司的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锻炼成长,在全球化竞争中打磨出精益求精的产品、打造出叫得响亮的品牌。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加剧。然而,人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中国企业家要想引领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就必然要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把握国际规则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当此之时,更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引领企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