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王东京:资本“脱实向虚”应标本兼治

“中国匠心大会”不久前在杭州召开,400多位参会代表皆来自国内制造业大牌民企。之前与这些企业家虽没见过面,但许多人的大名我知道。那天上午,大会安排我作20分钟主题演讲,站在台上往下看,发现对面不少企业家满头银发,年龄应该已在70岁上下。

是怎么回事?会间餐叙,我问坐在身边的华立集团汪力成董事长,他解释说,这些企业家当初创业时都很年轻,风风雨雨几十年,现在企业做大了,年龄也就大了,他们也想早点退下来安享晚年,可做制造业这一行太辛苦,赚钱又慢,儿孙们不肯接手。迫于无奈,还得自己接着干。

后来我又问过几位相熟的企业家,回答也大同小异。于是我突发联想:西方国家“产业空心化”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读者应该还记得,当年奥巴马上台后曾信誓旦旦地宣称:“美国要回归制造业”;而特朗普主政期间更是大手笔减税,希望利诱制造业回流。可结果呢?我们今天仍看不到美国有回归制造业的明显迹象。

可转念再想,我又有了一种担忧:中国是否也会因为制造业后继无人而出现产业空心化?并非杞人忧天。国内学界前几年就在讨论资本“脱实向虚”问题,中央也高度重视,说明我们也存在“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我曾撰文分析过:资本“脱实向虚”的原因虽多,但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的利润率高于实体经济。

是的,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我还要告诉读者,部门利润率存在差异并非始于今天。早在3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比较英国农民与手工业者、船员收入后曾说过:“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劳动力将会依次从农业部门,逐渐向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转移。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用40多个国家近百年的数据作验证,并证明配第的推断是对的。然而需要追问的是,为何投资农业的利润率会低于投资工业?而投资工业的利润率又低于投资商业呢?我想到的答案,是产品的“稀缺度”不同。供求原理讲: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会上涨;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下跌。

在配第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尚未到来,那时工业品供给相对于农产品,无疑更稀缺;而商贸服务相对于工业品,稀缺度也更高。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全社会商品中,某类商品的稀缺度越高,相对价格会越高;相对价格越高,利润率也就越高。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行业利润率为何会有差异了。

上面分析的是300多年前的情形。今非昔比,工业革命迄今已有200多年。从全球市场看,工业品不仅不再稀缺,反而供给过剩已成为普遍的难题;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强调回归制造业,表明实体经济相对于商贸服务业也已显得稀缺。既如此,资本为何还是对虚拟经济情有独钟呢?难道供求规律已经失灵?

这些日子我反复思考,思来想去,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回到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精辟论述。让我们看马克思是怎样分析的。

关于虚拟经济的界定。马克思指出,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价值),属于实体经济部门;非生产性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价值),属于虚拟经济部门。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延伸虽不创造财富(价值),但通过提供资金融通、商品流通等服务,可以协助实体经济提高财富生产效率。

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若脱离实体经济自行膨胀,必形成经济泡沫,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而要抑制虚拟资本膨胀,前提是全社会利润率要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利润平均化需满足两个条件:部门间可以自由竞争;资本在不同部门能够自由流动。

现在看,中国的现实完全印证了马克思当年的分析。国内资本“脱实向虚”,的确是虚拟经济利润相对高所造成的结果。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率为6.84%,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率却高达16.27%。金融业利润率之所以比制造业利润率高,原因是政府对金融业牌照有严格管制,资本难以自由进入。也就是说,目前金融业利润中,有一部分是“行政租”。

问题就在这里:虚拟经济部门不创造财富(价值),但却参与财富(价值)分配。当财富(价值)一定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收益则相互消长:虚拟经济的收益高,实体经济的收益就会低。另外从投资选择看,虚拟经济收益越高,投资实体经济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前面说到制造业后继乏人,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可见,要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局面,必须标本兼治。治本的办法,当然是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可此举涉及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还得有治标的办法。我的建议,可考虑在税收政策上再作调整,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的减税力度。

我国的结构性减税,可圈可点。2016年国家启动“营改增”试点,制造业适用税率为16%,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11%,金融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为6%。2019年,制造业适用税率调减至13%;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减至10%。为支持实体经济,国家何不将制造业适用税率也减至10%?“拉弗曲线”读者都知道,道理就不用我说了吧。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