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理念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贯明确地认识到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又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提出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人才工作 组织建设 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理念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是化解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矛盾和风险所需的人才保障的重要方式,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各具时代特色的人才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善于集中群众和集体智慧,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人才观。
毛泽东同志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他曾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早期建设实践,毛泽东同志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强调的是“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在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人才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念成为广泛共识。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培养“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毫不动摇的战略方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并鼓励探索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机制。总体来看,江泽民同志对于人才工作的要求是大力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构想,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针对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等等。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为我们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指明方向。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才工作理念的简要梳理,可以清晰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要求一贯明确地认识到人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阶段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专门有关“人才”的篇章,但其中关于人的本质论、人的需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与环境关系、杰出人才与人民群众关系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众多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合理成分,强调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将人才看作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并认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和主体地位的,即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而杰出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突出个人代表,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不仅强调时代造就人才,即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而且认为人才一经出现,就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才以及人才工作的观点作为其系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新内涵。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为中国共产党人出了一套必须认真作答的新时代“人才试卷”。只有人才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让中国走向繁荣。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有了新表达,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表明人才要素有了新定位,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资源”,凸显在明确的战略目标下(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获得难度将更大。在此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再次强调人才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精髓在于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认为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但同时认为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统一的,未来人类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价值诉求,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获得自身独创和自由的发展。而这个过程中,个体成才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形态。在人才的选用和培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强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强调人才的才智是通过劳动和实践获得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群众中必定有大批能干的人才。一个人天赋再好,如果不参加实践,也将一事无成。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力量”,走向自由王国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做到人尽其才。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充分肯定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内涵的新拓展。
擘画我国人才工作新蓝图
此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是继2003年、2010年先后两次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最强动员令。特别地,就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构想,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我国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国人才工作的宏伟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擘画了清晰路线图: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毫无疑问,这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三新一高”形势下所设计的关于我国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清晰路线图和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基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才需要,本着我国人才发展基础,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是催人奋进的,更是求真务实的,为我国下一步人才工作的开展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将人才强国的构想,以各类指标分阶段地体现出来,使各类人才和全国人民能够从发展阶段中体会到人才发展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实施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此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在总结八条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位列第一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可以说,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要素,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百年大党的发展历程,是爱才聚才的光辉历程。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的人才工作切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人才工作三步走”战略为引领,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卓越人才生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努力开创我国人才工作新局面。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鼎祥、孙思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AZD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②《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③黄本玉:《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才观述评》,《人民论坛》,2010年第23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3年10月21日。
⑦《习近平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13年6月29日。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⑨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4年9月10日。
⑩吴江:《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的新使命》,《中国人才》,2017年第11期。
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