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助力青年在新时代实现自我价值。当代青年身处多元社会,国内外思潮等各种因素不同程度冲击着青年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素质生成和能力创新等。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改革创新中必须解决好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守育人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思想食粮、精神火石、素质密钥、能力地图和成才路引。
【关键词】思政课 青年 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代青年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这既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根本方向,也是青年的时代际遇和人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改革创新中必须解决好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青年自我价值实现面临的思想与现实困难
当前,全球力量再平衡压力的日益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中的利益博弈、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的狂飙猛进,使得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势愈发波谲云诡,加大了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重大理论问题和个人成长成才等现实问题的认知难度。
一是中外思潮冲击下的青年“信仰危机”。在全球化时代图景下,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也随着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突破民族国家界限,冲击着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与马克思主义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出现“信仰危机”。具体表现为:在具有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观点面前,在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面前,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不相契合的现实冲突面前丧失政治鉴别力,甚至被别有用心者蛊惑从而混淆主流与支流,对立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等。
二是多元社会影响下的青年“精神危机”。当前,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娱乐综艺,热衷成为日进斗金的“网红”“网络主播”,乐于做“佛系青年”,甘于做“啃老族”等。这些现象折射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践行正面临着商业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文化的挑战,青年在安于现状或是愤世嫉俗中成为“精神鸦片”竞相围猎的对象,以至于无法正确认识“中国梦”与“青春梦”、“伟大征程”与“艰苦奋斗”的辩证关系,无法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坚定追梦信心、在成长蜕变的“低谷期”保持乐观向上、在人生得意的“巅峰期”坚持逐梦之旅,也就无法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度交融中获得道德情操的净化。
三是激烈竞争压力下的青年“素质危机”。素质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结合,是内隐的基本观念和外显的基本能力的一种结构化,具有稳定性和潜隐性。当代青年,尤其是在物质条件相对优渥但社会竞争相对激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其素质结构呈现出不完善、不平衡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方面,对于科学精神的崇尚还不够强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实践”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心理素质方面,青年在挫折逆境适应等方面还不够成熟通达,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高发;道德素质方面,不能很好地将道德学习与道德践履相结合,甚至出现“淡化道德”“拒绝崇高”等现象;身体素质方面,应试教育的潜在影响、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导致一部分青年身体素质低下。
四是新时代历史坐标中的青年“能力危机”。历史已经表明,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然而,当前不少青年大学生伴随着“素质危机”出现“能力危机”,主要表现为:创新创造思维与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跨界思维方式不相匹配,创新创造动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回应不足,创新创造能力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创新创造能力的薄弱归根结底是青年未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文化精髓中开掘出为国奋斗、矢志不渝的筑梦起点;未能从“东亚病夫”的历史血泪记忆中烙下只争朝夕、锤炼本领的危机意识;未能从西方国家策动的意识形态渗透中悟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使命意识;未能从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中根植接续奋斗的奋进精神。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承载的育人使命
首先是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事实证明,一次信仰的松动可能需要十倍于此的教育引导,因此,思政课要坚持补好青年的思想之钙。一是正确引领。教育青年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一个多世纪才找到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是民族尊严、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值得青年用毕生努力去捍卫、发展。二是强化关照。应该承认,国际化和市场化条件下,青年出现理想信念摇摆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关键是社会和学校如何通过教育加以引导。思政课建设要具有问题意识,重点关注自媒体、文化思潮等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影响。
其次是引导青年实践奋斗之志。一是筑牢青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人生目的。要将课堂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鼓励引导青年在学习和实践中砥砺奋斗之志。二是加强课程建设的实践性。全国各地的良好发展局面,是新时代最生动的实践教育素材,思政课要设计好实践学分,抓出育人实效。三是依托课程定位优势整合校内专业课程与校园活动,将各种形态的教育形式粘连为内在统一的育人谱系。
再次是培育青年健全素质之本。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根据社会结构、文化、民族、阶级、群体、个性、个人发展阶段等时空规定性表现出来的特殊本质。“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德立”才能实现“人树”,这个关系不可倒置。要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学生的“三观”问题,并循序渐进解决青年人生信仰问题,同时提升青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系统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体系。
最后是锻造青年自信创造之力。一是增强自信。科学已经证明,自信是创造的心理基础。当代青年要成长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有用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自信。因此,思政课不仅要让青年具备良好的知识体系,还要继承中华文化优秀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以自信自立激发创造潜能。二是通过理论教育、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能力锻炼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为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基础。
思政课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进路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守正创新,将青年所需转变为课程建设所需,努力解决青年信仰指向、精神追求、素质生成和能力锻炼等问题,以改革创新实招助力青年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
第一,凝练价值,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青年提供“思想食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矛盾错综复杂。思政课要凝练价值教育的导向,守住课程生命线。一方面,从全球史和人类共同体史角度阐释近现代以来世界发展进程,培养青年全球思维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奋斗史角度阐释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培养青年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知基础;同时要从当前世界力量重组,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角度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治国理政新进展、新成就,激发青年感知国际竞争并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第二,聚焦青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为青年提供“精神火石”。思政课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为具体管用的制度机制。一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预制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案。将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纳入学生考核评价并细化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以之作为改进思政课的实践依据。二是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自主生成,继续深化思政课“翻转课堂”建设,引导学生通过激发自身主体性探索道德养成。三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注重在技术与生活中对青年进行引导,突出青年“人的本质”健康成长与时代所需的融合适应。
第三,协同建设,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无缝对接,为青年提供“素质密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文字游戏,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新教育理念产物。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起步晚,通过引进大量西方经典教材解决了教学中的知识稀缺问题,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知识体系的建构,以致一些高校课程存在思政课与专业课在价值取向上“打架”的尴尬局面。因此,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统筹,明确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有应然和必然的育人使命。同时,思政课还要加强辐射性和渗透性,主动挖掘世界观和人生观素材,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支撑,为全范围授课植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密钥”。
第四,创新知识,构建校本特色授课体系,为青年提供“能力地图”。不同类型高校和专业有着差异化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育人的重要资源。高校思政课虽有较为严格统一的教学标准,但可以有机融入校本化内容。一是根据思政课教学要求,密切结合高校人才培育特点和求职就业路径特色,将思想的价值和知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成长的经验与策略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现实指向性。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其他育人整体力量,完善辅导员等融入校本教学的路径。三是校本教学也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要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找到自己的成长愿景和发展路径。
第五,拓展实践,共同建设“社会思政大课堂”,为青年提供给“成才路引”。培养时代新人是全社会的责任,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业党组织和地方党委建立协同机制,拓展高校思政课的办学空间,建设“社会思政大课堂”。一方面,将新时代国家各条战线新成就新进展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和实景课堂,让思政课可观、可感、可触摸,变成一种体验式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党委要站在新时代历史高度、社会发展全局看待思政课改革创新与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契合性,与地方党委、国有企业党组织、各类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形成思政教育的社会网格,将高校立德树人与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找到成才路引。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开放课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BNUSZPXZX20YB04)及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年度项目(项目编号:UIBEXT2021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夏文斌、姚瑶:《疫情之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启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9期。
②王宇航:《认同建构:高校中国梦教育的现实课题》,《江苏高教》,2015年第2期。
③[罗]F·马赫列尔著、陆象淦译:《青年问题和青年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薛佳莹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