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老师在音乐课堂上
基于音乐审美的提问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自问题开始,带着疑问去寻找、去感知,关注音乐作品,在点滴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从作品细节入手,给学生一个“放大镜”;拉开距离宏观审视,给学生插上一对“翅膀”;从时间思考过去未来,给学生一个“小沙漏”,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使音乐课程真正达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感。”
培养问题意识,建立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所以,以美育人,强调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音乐课堂的核心要义。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和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呢?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动态化,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学习自问题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索的对象,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哪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音乐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可是很多时候学生提问提不出来的核心原因是收集的信息太少了,收集的信息越多,能提的问题越多;脑子越空白,越提不出问题。基于音乐审美的提问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就很有必要了。
善于提问,更能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围绕音乐本体来说,怎么提问呢?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既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又要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加以剖析,让学生明白情何以如此,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建立提问式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给学生以下一些指导:
一方面, 从作品细节入手,给学生一个“放大镜”。学生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有了放大镜,他自然就会去找细节。分析了细节,他就开始提问了。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时,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忧伤、凄凉的情感,感受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拿着放大镜,学生就开始去关注音乐本体,开始思考并提问:哪些音乐要素的结合使乐曲这么忧伤呢?乐曲中为什么要有音的强弱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连线呢?乐曲中主题旋律音符的排列为什么是下行的呢?怎么出现了一个偏音si呢?换成别的音还有这种情感吗?为什么选择小提琴来表现这种类型的作品呢?……通过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也随之蜂拥而至。
有了问题,学生再带着放大镜回到乐曲中去寻找答案,很容易就发现了:音乐的速度稍慢,所以更容易抒发情感;音的强弱变化随着作者的情绪在起伏,让人一下就进入到思乡的情境中;连线的运用让情感细腻绵长;下行排列的音符容易表现忧伤的情感,并且偏音si更增添了这种凄凉和思念,换成别的音如do或者la,就呈现出悲壮等情绪,不够忧伤,情绪不够贴切;选择小提琴这件乐器,就像一位歌唱者,满怀深情地道出了不尽的忧伤、思念的情感,把思乡曲的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又通过提问、发现、解决、再提问等等这样循环往复的分析思考过程,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能感受到作品的美。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拉开距离宏观审视,给学生插上一对“翅膀”。分析完细节之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对小翅膀。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上长出了一对小翅膀,可以飞远一点,飞高一点,再飞远一点,来审视和感受整首作品。他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其实,学生带着小翅膀飞在作品上方,提问对他们来讲可一点也不难:哇,这首作品的乐谱怎么有这么多张呀?铺了一大张桌子呢,里面有没有规律可循呀?有没有相同的乐段呀?这一段的旋律线条如此跌宕起伏,发生了什么?是高兴还是悲伤?这个乐段的音符排列好整齐,节奏型似乎都一样,表现的是列队走路吗?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是回旋曲吗?它的音乐体裁是什么呀?这部组曲的其它作品也是一样的风格吗?我们听一听吧?……当学生跳出细节,拉开距离审视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曲式结构、作品大线条、音乐体裁、音乐风格、作品对比等较为宏观的问题,这样的视角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从局部到整体更全面的欣赏和发现作品之美。
另外,从时间思考过去未来,给学生一个“小沙漏”。那就是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带着这种疑问去学习。当提出跟时间有关的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小沙漏”,那么学生就会去关注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以时间的方向去提问,思考作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挖掘作品的创作内涵,发挥想象,发挥创造力,这也正是体现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基于音乐审美的提问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自问题开始,带着疑问去需找、去聆听、去演唱、去感知。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所有的提问都围绕音乐本体,关注音乐作品,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也正是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的音乐作品,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寻找美、去感受美,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程真正达到“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