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王一鸣: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们经常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的消长和全球的竞争格局,科技创新也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今天我们把新科技革命叫做一主多翼,一条主线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加快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区块链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一条主线。还有几条辅线,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合成生命学、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生命科学是一条线。再就是清洁高效可持续为核心的能源技术革命,现在,“双碳”也需要技术变革的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再就是空天技术,天地往返系统这个领域发展也非常快。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还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当前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向人工智能这种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方向发展,它正在推动我们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大家有机会看看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在大量兴起,主要是基于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如果整合到互联网平台上,这就为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在向这个领域迈进。因为我们过去主要是消费互联网,现在智能技术发展为产业互联网,为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创造了条件,推动工业生产向分布式、定制化,大规模定制的制造模式转型。我看过一些企业,我觉得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你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以后,你会发现企业的边界、意义已经不大了。我们以前的企业是个生产单位,当你把它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以后,把不同的生产供需进行重新组合,你会发现企业的边界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如果说“十三五”是个消费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我们涌现了在全球处在领先位置的诸多消费互联网平台,那么进一步讲,我认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有可能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浪潮。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有一百个,连接的工业设备超过几千万台套,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40万家。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正在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我们说的新形势。

第二个是新挑战,就是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现在认识到全面的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科技领域将是未来大国博弈竞争的最关键领域。

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新发展阶段是什么阶段?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什么是强?从大国来说,科技强才是根本,这就必须增强原创能力。所以,“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科技创新。所以,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过去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整体创新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创新指数排名,中国跃居全球第12位,比去年提升了两位,甚至排在日本、以色列、加拿大、奥地利之前,这让我们眼前一亮。特别是PCT专利,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专利申报量超过了美国,这也是突飞猛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我认为,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原创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创新偏少。2.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为什么原创能力不足?根本在于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我们的基础研究占RRD的比重,2020年还是6%,发达国家普遍在20%左右,甚至达到25%,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原创能力不足。3.科技领军人才偏少,我们科技队伍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且比别人要大很多,但是我们科技领军人才还是偏少,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这是我们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在产业领域,我们终端产品、终端设备追赶比较成功,比如我们的核电,华龙一号有国际竞争力;比如水能机,溪洛渡用的是一百万千瓦级的水能机,西方国家都做不到;还比如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5G技术等,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们的短板是什么?就是我们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这些中间产品,我们的能力还是很弱。中间品的技术是我们的短板,而中间品对基础研究、底层技术有很高的依赖度。比如说芯片,大型设备都需要用到芯片、基础软件和一些关键原材料。这些中间品有赖于基础科学能力的上升,有赖于底层技术的突破。除了基础研究底层技术以外,中间品跟终端产品不一样。终端产品的采购方是谁?是千千万万市场主体。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有创新,还要有商业上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性价比要足够大。否则,即使技术突破了,商业上不具有竞争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任务。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们过去的这个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源头在外,国内做产品的适应性、商业化改造,这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会导致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创能力较为薄弱。未来怎么做?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要从过去技术的追赶,从引进、消化、吸收转向建构局部的优势。为什么要建构局部优势?因为你追赶永远都在后面,没有反制能力,只有建构局部优势才可以形成局部的反制。为什么不全面领先呢?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构局部优势,可以形成局部非对称的反制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来实现。

第二,建构局部的优势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中间品的创新。终端产品已经有国际竞争力了,但是一些关键的东西,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软件怎么办?就是中间品的创新,中间品技术迭代更快,专业化程度更高,有很多隐性机制,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技术优势一旦形成就很难超越,所以,这个需要慢功夫,急不得。我们要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领中小企业产业链整体来努力,需要长期的积累来突破中间品的关键技术。比如说芯片,不是急就急得来的。

第三,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占RRD比重提高到8%,原来是6%,我们还需要努力提高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基础研究要人去做,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什么制度创新?就是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是根本。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