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发挥政协特点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导语】近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引导中小学生树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汪洋主席的讲话意蕴深刻、内涵丰富,体现出高远的历史站位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政协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牢记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战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呼唤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有意识的、自觉地改变环境改变世界的活动,是人自身发展的决定性要素。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先辈们将“勤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传递,并奉之为兴民生的要务。重视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张。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高度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进一步彰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指示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政治信念和劳动情怀,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的新境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凸显了基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育人的战略意义。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化劳动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实质,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劳动教育认识逐步深化、探索积极推进、措施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但总体看,劳动教育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块短板。相关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由于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功能逐渐式微,青少年从小就没有系统地接受劳动教育,使得一些青少年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对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存在某种程度的轻视,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也使得青少年长大后没有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身份转换,对劳动意识、职业认知、创业意识、就业观念、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真正的体验和体悟。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与“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将劳动教育仅仅视为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对劳动主体自身塑造的教育性。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简单化理解、简单化对待、世俗化理解、世俗化对待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劳动教育的真理性、教育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社会舆论和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共振、共鸣和广泛共识。对“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创造生活的幸福教育”等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此外,社会教育资源匮乏且利用不足,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劳动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劳动教育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严重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第二,教育环境因素。一是在政策设计层面,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标准中不是独立设置的一门学科,缺乏应有的实践地位。直至2020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后,“劳动”才以独立的姿态重新回到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之中。但许多学校对劳动课程普遍重视仍然不够,劳动教育课程配套资源缺乏,设备不足、老化,经费无保证,基地建设得不到政策保障。或是理念上强调,实操上弱化;名义上强化,课时上减化;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甚至还有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二是在课程开发层面,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各自为政,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内容不衔接、不连贯、不联动,缺乏整合效应。在劳动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上对接不够。在一些活动设计方面强调了活动性、削弱了思想性,强调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强调了技术性、淡化了教育性,影响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三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资源的使用缺乏很好的融合机制。其一,目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总量少,教学资源普遍短缺,另外许多学校多存在着其他专业教师充当劳动教育课程的角色,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其二,将劳动教育简单地视为关于劳动的教育,在劳动课堂上对劳动本身强调过多,也造成了对劳动教育仅仅是作为劳动的教育过程误区。其三,加强家校合作是构建全天候劳动教育态势的基本要求,但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流于形式,校际交流仍以每学期一至两次的家长会为主,而且家长会中,很少有老师会谈到劳动教育,家长也不会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其四,劳动教育研究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产生的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让劳动的外延不断扩大,劳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极大改变。但是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劳动教育缺乏专门的研究或研究滞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同步。

第三,家庭环境因素。绝大多数家长赞同“开展劳动教育,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但一些家庭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家长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合格指导者和培养者。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文化课程学习上,淡化和放弃劳动教育,不配合学校布置的家务劳动,还把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视为浪费时间,甚至直接代替孩子家务劳动。父母的错误观念对孩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助长了学生中一些不良习惯和现象的滋生。另外,多数中小学生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没有形成正确的示范效应,也间接影响到孩子家务劳动的主动性。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实路径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具有突出政治性、鲜明人民性、党派合作性、巨大包容性、推进全程性、工作协调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界别众多、联系面宽、代表性强的优势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着力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要旗帜鲜明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观念。同时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共同承担实践育人的社会责任。

二是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坚持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相结合,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地位,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建立健全相关教材、师资等标准,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遵循各学科教育规律,积极整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必修课程开设、学科(专业)渗透融合、课外校外活动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

三是要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建立学校完善的劳动教育责任制度,制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实施部门和成员,强化责任主体制度;要求班级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不得挤占、挪用学生劳动实践时间。要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要坚持落实学生值日、大扫除等制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让学生适当走向社会,参与社区劳动服务,让劳动教育呈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

要拓宽劳动教育师资来源。学校应核定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岗位数量,补充配齐学校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打造高水平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机制,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正常开展。

要整合社会劳动教育资源。要树立开门办劳动教育的理念,完善政府统筹规划、评估认定、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支持机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职责,构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跨部门协同新格局。各级政府部门要探索构建相关高校、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厂矿、农林场等劳动实践场所向当地中小学校开放共享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需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六是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广泛宣传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更加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要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指导、督促孩子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鼓励家校共同制定劳动任务清单,推动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七是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把劳动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劳动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促进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养成。

八是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保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加快建设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王海平,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常战军)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