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要解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胸怀天下、为人类作贡献、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坚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之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从中国发展大历史来看,胸怀天下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胸怀天下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礼记》中提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意思是圣明之人将天下看成一家。对于万国,中华文化崇尚“和为贵”“和实生物”“万国咸宁”“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对于邦国相交,中华文化奉行“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由此形成“计利当计天下利”“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这种“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凝练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经典语句,代代相传。
胸怀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官方交流来看,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沿陆上通道出使西域,开辟连接古代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初唐贞观年间著名高僧唐玄奘西行印度,推动了唐朝与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新航线,使“天下”文明远扬海外。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中,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秉持“以和为贵”“厚往薄来”的中国传统礼仪,没有恃强凌弱,没有发生过任何侵略战争,而是大大推动了沿线各国的政治、贸易、人文等多方面的交流交往。从民间交流来看,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茶马古道,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对于我国与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乃至西亚、东非红海海岸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真东渡,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天下思想,使中华民族在中外交流中,将自然科学范畴的天文历法,社会科学范畴的民本理念、文教礼仪、绘画雕刻,科学技术范畴的造纸术等四大发明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持胸怀天下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从人类发展大潮流来看,解放全人类、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和根本追求。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马克思献身于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伟大事业,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了一生。马克思发现和论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探索人类历史、预测未来趋势提供了科学指南;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指明了人类超越和扬弃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与现实道路。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认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世界历史是个人解放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强调:“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站在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立场,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致力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价值追求。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引领当今世界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党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鲜明旗帜
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又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政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厚而适宜的文化土壤。大同社会就其理想性和应然性而言,与作为马克思学说的共产主义,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性。正因此,共产主义才能在中国的先知先觉者中深入人心。青年毛泽东认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对“大同”理想明确予以肯定并坚守;在即将到达陕北时又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思想追求。邓小平同志展望未来中国时谈到,“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价值追求,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多予少取、先予后取”“达则兼济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内化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使命自觉和价值追求。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当代践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作者:马秋丽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马院(威海)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