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浪潮席卷全行业。受此影响,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智能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
“就在五六年前,可能大多数人对‘智能’‘电动’这些词语没有什么概念。”谈及这一话题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分析说,“如今,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也将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出行生活。”
正如薛旭所言,面对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潮,汽车企业们纷纷调整战略布局,加大研发投入,制定了明确的转型计划并逐步付诸行动。在11月举办的2021广州国际车展上,新能源展车数量达到了241款,“电动智能”成为2021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
有分析预测,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市场将达到万亿美元级的规模。作为ICT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于2019年正式宣布进军汽车产业,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如今,两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华为在汽车产业领域有了哪些新进展?未来还将进行怎样的布局和规划?与汽车企业的合作进行到了哪种程度?近日,记者走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苏州)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华为苏州创新中心”),寻找这些公众关心和聚焦的问题的答案。
如何让汽车“活”起来
放眼未来,在数字化技术普及、追求“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深度结合已经形成清晰的路径。在华为苏州创新中心的门口,“科技创造极智出行生活”这行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真正实现智能的驾驶、智慧的空间、智慧的服务和智能的生产,是我们的愿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车BU”)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出行更加绿色便捷,生活更加智慧有趣。”
这样的想法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华为苏州创新中心之中。一台由华为打造,搭载可移动屏幕、全息机器人智慧语音助手、投影天幕、零重力座椅等“未来科技”配置的智能汽车座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座舱成为人机交互的中心。权威机构预测,2030年,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将超过90%,一个新的移动式智能终端生态系统正在悄然构建。
“以往座舱的软硬件是分开升级的,以座椅为例,‘真皮包裹’可能就是传统座椅供应商能够提供的最好方案。”华为车BU负责人介绍,“与过去的智能座舱不同,华为通过分层解耦的方式,打通座舱内软硬件,通过深度的集成,让汽车‘活’了起来。”
以可移动屏幕为例,它能够通过收集声音,检测声音发出的方向,自动调整屏幕的角度,让屏幕不再是驾驶者的“专属”,真正成为全车驾乘人员信息处理和影音娱乐的伙伴。
而零重力座椅不仅能够有效减轻驾驶过程中的疲惫感,且自动调节的角度更灵活,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系统检测到驾驶者出现疲劳、走神等情况时,零重力座椅可以通过轻微的震动,提醒驾驶者保持注意力,确保出行的安全。
除此之外,在华为车BU负责人看来,智能座舱的应用生态要能够实现不断的升级,实现“常用常新”,这无疑对座舱OS应用接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华为通过深度调研和实地考察,筛选出30多款汽车常用应用和100多款普及应用,将它们融入汽车座舱的生态系统之中,最终为消费者提供驾车场景领域更精品的内容、服务和体验。
事实上,智能座舱的研发,只是华为让汽车“活”起来的策略之一。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负责向客户提供从硬件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传感器、算法到功能的全栈解决方案。
据了解,华为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采用“一套软件,系列化硬件”的研发规划,是业内最早量产、最大算力、最全系列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基于华为在硬件工程、软件工程、安全工程上的深厚积累与突破,它具有真正量产实力,相比业界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量产时间提前1-2年。
“华为MDC始终坚持‘平台化+标准化’的开放战略,与产业链传感器、执行器及应用算法等生态伙伴广泛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推动智能驾驶产业规模化量产落地。”华为车BU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体验感”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关键因素。在华为车BU负责人看来,冰冷的数据和技术很难让人们感知到,只有搭建更生动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车的交互,“而这正是华为正在努力的方向”。
做大汽车的“朋友圈”
尽管进入汽车产业的时间比较晚,但几乎每次华为与车企的互动,都会引起汽车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是希望发挥自身在ICT行业的技术优势,携手产业链伙伴,一起‘造好’车,更要造‘好车’。”在本次活动上,华为车BU负责人再次强调了自身的发展理念。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分为Tier1、Tier2的零部件模式和创新的HuaweiInside商业模式。
据悉,HuaweiInside新模式是与车企进行最深度的合作,华为支持车企打造子品牌,一起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具体来看,就是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搭载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目前,采用HuaweiInside模式的车企共有极狐、阿维塔和广汽三家,华为通过深入底层的HI从根系赋能,让车企在智能汽车新市场土壤中,更快拥有更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由内迸发出更强的新生活力。”华为车BU负责人直言。
今年6月,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对此,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对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的自动驾驶方案,上汽是不能接受的。陈虹当时直言,倘若如此,华为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而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这一言论,华为车BU负责人表示,华为与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一样,只为车企提供底层的技术和逻辑,至于如何对产品进行调教和融合,这方面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汽车企业手中。
“比方说,同样是以萝卜、白菜为原料,不同的厨师会根据自身所长,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华为车BU负责人举例说,“奔驰和宝马旗下的很多产品,其核心零部件都相似甚至相同,但是奔驰的产品往往最终表现出舒适的特点,宝马的产品则呈现出更强的运动感。”
他强调,在华为同等技术的支持下,不同车企会选择各异的汽车风格和发展路线,最终会打造出不同、甚至是风格迥异的产品。因此,华为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而不是掌握汽车产品形态和“灵魂”的决定者。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复杂且充满挑战,在以计算与软件为核心的智能汽车时代,开发、测试和验证的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模式和能力,以及加强产业伙伴的紧密协作、共同开发。
“华为一直在努力提升生态发展的平台能力,把复杂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客户与伙伴,从开发、测试、人才培养到商业合作,全方位支持合作伙伴实现商业成功。”华为车BU负责人表示。
12月21日,华为苏州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创新中心总面积2000平方米,设计成“前店后场”的模式。前店分为9大展区,展示华为产品、开放的能力和伙伴联合创新成果;后场布置MDC、融合传感、语音、视觉、声学、座舱生态创新、车载网络、车控创新9个实验室,实验室提供开发工具、测试工具、实验设备和100多位工程师资源,支持合作伙伴联合创新项目的开发、测试和验证。
此外,在华为创新中心不远处的阳澄半岛,华为正在建设业界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场。测试场占地面积600亩,包括系统测试实验室区、智能驾驶测试区和动态性能测试区三大板块,预计明年将投入使用。
按照规划,在阳澄半岛测试场,华为将以国内3000个典型交通事故场景为参考,通过聚类分析,寻找静态道路元素的典型风险特征,并参考华为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建设了包括14个系统实验室、13个测试区、103个道路静态元素、直径300m的动态操控广场等基础设施,可容纳200多名测试人员办公作业。
“智能网联实验室试验区将作为整车级试验中心,测试设备和测试标准均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最严苛的测试要求,保证华为产品高质量交付。”华为车BU负责人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