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困境与突破

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村(社区)干部队伍是推动乡镇振兴、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当前乡镇、村居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地方有哪些亮点和创新探索?本期《国家治理》周刊邀请来自实践一线的基层干部,谈谈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调研发现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七忧”

中共南充市委组织部    林悟然

村(社区)干部队伍是影响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内在成色”的重要因素,南充市对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七忧”。

人选之忧:干得好的“难找”,干不好的“想当”。现行岗位补贴、保障水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村(社区)干部岗位被优秀人才视为“鸡肋”,一些偏远农村人口大量外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而在一些能力水平一般、面子思想较重的人眼里,村(社区)干部岗位又成为“香饽饽”,“不愿让贤”成为这部分村(社区)干部的普遍心态。换届之后,村、社区“两委”委员中56岁以上人员依然高达14.1%、9.5%。

能力之忧:“原生态”干部多,“专业型”干部少。村(社区)干部多由在当地群众基础较好、有一定威望的村(居)民担任,在联系村(居)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推进科技智治、发展集体经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个别村干部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全市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占28.2%、14.4%。

工作之忧:形式主义“变种”,流量思维“翻新”。重复的资料收集、数据填报和各种工作群、APP,耗费了村(社区)干部大量精力,调研发现1名社区干部手机上安装了与其工作相关的6个APP、10个微信群,不停弹出各种“指示”。有的村(社区)干部反映,日常工作中既要线下跑腿、工作有力度,又要线上打卡、网络有热度,点赞、评论、转发也成为了衡量工作的标准。相关部门政务上网但数据互不共享,村(社区)干部想要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就得在线上“跑”很多次。

权责之忧:管得了的“甩锅”,管不了的“背锅”。一些部门简单以属地负责之名“压担子”“甩包袱”,把诸如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企业情况普查等分内工作、应担责任向村(社区)传导,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还以情况通报等方式施加压力。村(社区)干部由于“谁都得罪不起”,在不具备职能职权、专业能力、工作条件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上”,成为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的“背锅侠”。

成长之忧:“阳关道”太狭窄,“天花板”太结实。虽然畅通了村(社区)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干部的渠道,但对干部年龄和任职年限的要求较高,存在“年老的用不上、年轻的考不成”的现象,对调动村(社区)干部积极性的效果比较有限。在历次乡镇换届中,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均作为一个类别参与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拔,而作为同一层级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却一直没有纳入。一些社区干部谈到,走上社区干部岗位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经费之忧:“吃皇粮”肚子饿,“吃杂粮”肚子痛。根据四川省财政厅2016年确定的标准,行政村工作经费为8万元/年(3万元党组织活动经费、5万元运维经费)、社区工作经费为3万元/年。调查发现,78.3%的城市社区反映服务人口多、工作任务重、运行成本高,在工作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通常采取“化缘”的方式寻求辖区单位或有关部门“赞助”支持。由于“拿人手短、吃人口软”,社区获得“赞助”后又会承担一定体量职责之外的任务,这又导致社区工作精力分散、力量不足。

监督之忧:“一肩挑”有力度,“一言堂”有风险。全面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两张皮”的问题,减少了“两委”矛盾,凝聚了工作合力。与此同时,由于村(社区)“一把手”职权增大,权力腐化、监管真空的风险也相应增加。67.5%的受访者反映,村(社区)权力配置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不排除个别村(社区)书记(主任)出现权力滥用搞“一言堂”、当“一霸手”的可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七个方面建议:

健全“职业化”体系。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路径,推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报酬制度,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完善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

开展“专业化”提能。开展“素质提升行动”,编印村(社区)干部工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加强对村(社区)干部的业务性、操作性实训,有效推动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

推进“科技化”赋能。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从上至下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工作统筹、各类APP整合,打通信息壁垒和数据鸿沟,为村(社区)高效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实行“清单化”准入。严格落实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不准入事项”清单,探索村(社区)评价部门工作制度,规范对村(社区)的工作考核。

实施“多元化”激励。适当放宽从村(社区)干部招录公务员的年龄条件和任职年限,把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乡镇换届领导班子成员选拔对象,探索优秀村(社区)干部经济奖励制度。

注重“基础化”保障。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村(社区)工作运行经费标准,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分类确定工作经费标准的具体办法,保证村(社区)工作有效运转。

强化“精准化”监督。实施“阳光村(居)务行动”,修订完善村党组织运行规则,严格落实社区党组织运行规则,推行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制定村(社区)书记(主任)权力运行监督办法,严防“一肩挑”变成“一言堂”。

构建“五大体系”  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样本

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组织部    梁宇超

今年以来,佛山市三水区聚焦基层治理短板弱项,着力构建闭环式“五大体系”,全域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样本,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减负赋能,构建职能优化、协调高效的权责体系。一方面,明确区镇两级职能。发挥区委“一线指挥部”作用,深化镇(街道)体制改革,下放民生服务、社会事务管理等行政审批事项485项,下放执法事项1817项。另一方面,厘清村组权责边界。制定村(社区)“两委”负面清单20条和村(社区)工作减负清单10条,为村(社区)干部履职尽责减负赋能。精简村组重要事权议事决策流程27个,党组织把关重大项目3844个、资金近40亿元。

聚焦党建引领,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一是提升党的工作和组织覆盖质量。全区857个村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735个,推动全区92个物业小区建立党支部106个。二是配强基层红色“领头雁”。高质量完成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强化对72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对“两委”干部进行全员轮训。三是发挥党员“主心骨”作用。全区领岗党员3760名,占农村无职党员总数49.46%,123名无职党员当选村(社区)“两委”成员;推动105个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700多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四是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白坭镇探索机关、村组、两新组织“1+1+1”全域党建模式,有力推动村改等重点任务;云东海街道以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推动社区、企业、商圈22个单位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群众需求,构建高效便捷、精准到位的风险隐患预防体系。一方面,筑牢党群综合服务阵地。建设“15分钟党群服务圈”,建成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站)671个,构建三级党建网格,划分一级网格72个,二级网格812个,三级网格3754个。另一方面,扩大惠民实事受益面。持续实施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截至2021年11月共投入3.18亿元,实施项目1706个,实现村组全覆盖。

聚焦隐患识别,构建发现在小、处置在早的风险隐患排查识别体系。一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完善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特防期维稳安保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全区信访受理平台接收、登记信访事项同比下降24%。二是做实村务监督委员会。全区72个村(社区)已全部设立纪委书记、纪检委员,选举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72名、成员289名。三是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加强舆情监控引导,2021年以来处理舆情指令365条,办结率100%。

聚焦力量统筹,构建一核多元、多网融合的矛盾化解体系。一是打造基层治理“全科网格”。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西南桥头社区为试点,构建多网多元融合的“全科网格”。2021年以来,新增网格事件55474条,办结事件55362条,办结率99.80%。二是完善立体化诉源治理网络。建立“中心+和解工作室”解纷模式,实现七个镇街诉前和解工作室全覆盖。截至2021年11月全区调解各类纠纷1598宗,调解成功率达99.25%。三是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巩固深化专项斗争成果,“打伞破网”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六清”行动,6个重点整治区域顺利摘牌。

农村基层应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石堰村村支书助理    杨璨灿

华岩镇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结合部,自2015年由原来的6个行政村改为3个村,目前共有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016户、3485人。村设党支部1个,下设党小组2个,有党员62名。从石堰村情况看,农村党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学历能力偏低。石堰村35岁及以下党员仅占21%,而60岁及以上党员占32%,远远超出重庆市老龄化程度。由于当前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石堰村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仅占21%,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占48%。

农村党建存在弱化、边缘化问题。由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极大反差,农村的年轻党员都向城市发展,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党组织空虚。而部分老党员年龄偏大,因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外出参加党组织生活。如石堰村行动不便党员占3.2%。因此,如何严肃农村党组织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加强党员管理,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石堰村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一定实效。

一是成立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学习活动、推荐学习书目、加强宣传等日常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二是试点数字农家书屋改革。石堰村农家书屋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配有室外文化广场600余平方米,有各类藏书2500余册,定期结合华岩镇“书香华岩”读书月组织开展漂书活动、文艺活动等文化活动,提升农家书屋使用率,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村成立党建带团建志愿者服务队,挖掘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在春节期间为村民写送春联,常年为辖区青少年开展禁毒、国学、绘画等专题讲座;常态化组织党员开展“洁净家园”环保行动、“绿色家园”护林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石堰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市级小康村、市级文明村标兵、等荣誉。

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

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关键节点上。村党组织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的领导,健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推行党委班子成员担任村党建指导员制度,实现每个村党支部都有班子成员联系指导。

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各类群体。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龙头企业”等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党组织服务水平。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分领域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党员教育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党建示范“红色走廊”。如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家门口党建”是全区乃至全市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曾给予充分肯定,为周边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深入实施“红色基点”工程,持续推进“党小组之家”建设,确保每个村(社区)建有特色鲜明的“党小组之家”。

加大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一是以学习提高、带头致富、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等作为优秀党员标准,大力表彰典型,为其它党员争先创优树立学习标杆;二是将单向讲学转为多向互动,丰富学习形式,如评选十佳“读书之星”,结合党员政治生日进行赠书,开展“党的故事大家讲”等活动,加强党员学习参与感和知识获得感。

责编:周素丽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